赛车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极速车王被遗忘的车王肯迈尔斯,2大汽车
TUhjnbcbe - 2023/1/2 22:06:00

极速车王:被遗忘的车王肯·迈尔斯,2大汽车公司斗气的牺牲品

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极速车王》,是一部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影迷的良好口碑,豆瓣评分8.5,并且受到许多奖项的提名,比如: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的提名;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效的提名等等。

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著名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受到美国福特汽车的邀请,打造一款适合参加法国勒芒世界锦标赛的赛车,而他们的对手是闻名世界的法拉利汽车公司。在车手的人员选择上,谢尔比推举了肯·迈尔斯,2人经过重重困难,在90天内制造出了GT40款赛车,最终击败了对手。

这部电影高度还原了年的真实比赛情况,讲述了本该成为一代车王的肯·迈尔斯,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了公司品牌营销的牺牲品,深刻揭露了资本对竞技体育的损害,对人的不公正对待。

同时,电影高度赞扬了肯和谢尔比放下比赛输赢,联手为赛车行业贡献了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会从“电影的名称”揭示了故事的起源、车王是如何成为“牺牲品”以及肯和谢尔比联手为赛车行业做出的贡献来分析这部电影。

01《福特vs法拉利》电影名称背后隐藏了整部电影的起源,福特汽车和法拉利汽车不为人知的矛盾

电影的中文名称是《极速车王》,但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电影的英文名称叫做FordvFerrari,翻译过来就是“福特vs法拉利”,从电影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电影的核心矛盾指向了2家著名的汽车公司。

第一,福特和法拉利的经营之道原本不同,后者却险些被前者收购

福特公司是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公司成立于年,由亨利·福特创办。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制造出人人买得起的汽车”,是当年汽车销售市场的王牌企业。法拉利是一家意大利汽车生产商,公司成立于年,由恩佐·法拉利创办。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是制造一级方程式赛车用的高性能跑车,恩佐·法拉利也被业内誉为“赛车之父”。

因为执着于比赛用车,法拉利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性能更优异的跑车,还要支付车队庞大的开销,一度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这时候,福特公司有意拓展欧洲市场,于是对艰难度日的法拉利公司抛出了收购的橄榄枝。

第二,恩佐·法拉利对亨利·福特二世的侮辱,导致福特汽车要进军赛车行业

在谈判过程中,福特的领导层对法拉利的收购协议中提出,要全面接手赛车部门和汽车事业部,这一点在根本决策权上触怒了恩佐·法拉利,他不仅没有同意这桩收购计划,还对亨利·福特二世出言不逊,质疑他的经营能力,辱骂他不配做人。

亨利·福特二世当然不甘心被法拉利如此羞辱,于是他想要着手建立一支属于福特自己的赛车队,要在赛场上给法拉利一个痛击。他聘请了著名的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要求他打造一款适合法国勒芒国际锦标赛的汽车,建立自己的车队。

电影在这部分说明了福特汽车之所以进军赛车市场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亨利·福特二世的初衷只是想要报复对手。而且福特的经营理念也没有改变,这就导致了公司有决策权的领导,不是特别重视赛车队的建设,只把它看成是营销模式的一种。这个事情的开端近似于斗气,所以为日后的车王败北埋下了伏笔。

02福特汽车在建立车队的过程中,经营者更加重视自己的尊严而非人的价值,导致车王成了比赛的“牺牲品”

谢尔比接受了福特的邀请,他为车队选了一个优秀的车手肯·迈尔斯。肯曾经也是个赛车手,自己开着一家不赚钱的修理厂,他的脾气比较暴躁,不好相处。最后,还是谢尔比说服了他,进入车队。

第一,因为冒犯了公司领导,导致自己不能参加比赛,态度决定岗位,人的价值被忽略

肯接受了谢尔比的邀请,带着儿子一起参观福特的新车展览。车展的负责人利奥·贝贝和肯因为试车问题起了争执,肯奚落了利奥一番。这件事情被利奥视为奇耻大辱,他不允许肯成为赛车手,只能在车队里当个维修工。

谢尔比坚持肯才是最优秀的队员,他和亨利·福特二世约定,只要肯赢下一个冠军就让他参赛,肯不负众望赢下了比赛,获得了参加勒芒比赛的资格。但利奥并没有因此停下来,相反,他又开始了新的“谋划”。

导演以利奥·贝贝为代表,集中说明了福特公司高层决策者不可一世的尊严问题,因为感觉自己“被冒犯”就故意给对方“穿小鞋”。虽然肯的能力足够优秀,却被排挤、被冷落。这对人才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从根本上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第二,本该得到比赛第一名,却成为公司“品牌营销”阴谋下的“牺牲品”

肯如期参加比赛,可以和法拉利车队一决高下了。开始,他被勒令不能以超越转的速度行进,这就使得福特一直落后于法拉利。在谢尔比的授意下,肯将速度提升至接近转,终于超过了法拉利。而法拉利的队员不甘落后,也将速度提升,最终因为性能问题导致汽车报废,终止了比赛。

肯打败法拉利后,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本来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这时候,利奥却要求谢尔比告诉肯,在接近终点时不要加速,要等自己车队的2个同伴一起过终点线,三个人同时成为冠军。

可是在肯这样做了之后,鲜花和掌声没有给他,冠军给了其他2个人,没有肯。而此前,在比赛过程中亨利·福特二世干脆乘飞机离开了赛场,他根本不关心车手的比赛过程,只是在最后品牌颁奖典礼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公司要求赛车手不追求速度、不追求胜利,甚至故意减速等三辆车一起过线,都是不违背体育比赛“公平竞争精神”的表现。福特公司制造三辆车一起通过终点的效果,表面为了品牌营销,实际却是要淹没真正的冠军,这也是一种职场上的“不公平竞争”。

导演通过真实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全面展现了比赛的过程,极力批判了福特公司决策层的市侩嘴脸,假借追求品牌利益的名义,实际不择手段公报私仇。反观对手恩佐·法拉利对肯的脱帽致敬,则是对福特的极大的讽刺。

03即使没能得到冠军,肯和谢尔比2人相互信任,放下比赛输赢,创造了赛车界的奇迹

虽然肯的结局看上去令人气愤,但本片没有刻意渲染这样的愤怒和抗争。电影通过对肯和谢尔比的慢慢磨合,让人们看到比赛输赢之外,人应该学会的耐心、坚持和相互信任,以及由此带来创造奇迹的可能性。

第一,肯原本是一个傲慢的人,在谢尔比的耐心沟通下,学会了信任朋友

肯是一个非常傲慢、脾气焦躁的人,在参加其他比赛的时候,因为车辆配置不合格他差点打了安全检查人员;在儿子被告知不能试车的时候,立刻出言贬损福特汽车,和负责人大吵大闹。他的行为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许多问题,在这一点上,导演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但是肯对赛车的热爱和他的职业精神得到了谢尔比的认可。最初,肯坚持不要为福特公司工作,为了说服肯,谢尔比会让他第一个试驾自己的新车,还会耐心听取他的意见,一点一点改进问题。

可以说是谢尔比的信任成就了肯,如果没有谢尔比的争取,肯也许只是一个失败的修车厂老板,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成为冠军。出于对肯能力的认可,谢尔比不惜亲自上门被肯打一顿,也要他一定来参与汽车的制造;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公司与亨利·福特对赌,也要让肯上场比赛。

正是基于对谢尔比的感激,肯才慢慢放下自己的傲慢,认真听取他提出的建议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肯也学会了信任对方,这是比赛场的输赢更有价值的部分。

第二,肯专注于对汽车的改造,创造奇迹只用了90天时间

福特是一家专注民用汽车制造的公司,在这之前没有生产赛车的经验,谢尔比和肯都认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试车的过程中,他们尝试提高转速,因为发动机承受不了导致汽车起火,肯在燃烧的车辆里与死神擦肩而过。

因为和高层领导的矛盾,肯不能参赛,电影中,他用收音机专注收听比赛过程,车厂外的飞机灯光投射在他的脸上,格外动人。全身心的投入终于使他和谢尔比联手制造出了性能稳定、速度超前的赛车,赢过了强劲的对手法拉利。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时间,只不过是短短90天。

因为对赛车行业极度的热爱,肯认认真真研究汽车的各项问题,积极改造汽车提高性能,主动参与到最危险的工作中去。他没有因为自己不能参赛就自怨自艾,反而在一天天的耐心工作中,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认可了自己的能力。

第三,肯在追求冠军与公司利益之间学会了妥协,得到不公平待遇之后,学会放下。

肯在最后的驾驶过程中战胜了法拉利车队,他本可以第一个越过终点线,创造奇迹。但在这时,他想起了谢尔比和公司给了他圆梦的机会,渐渐放慢了速度,最后和其他2辆车一起冲过终点线,为福特汽车创造了奇迹。

结果冠军颁给了其他2名车手,谢尔比十分为肯惋惜,他自责的说道不应该告诉肯这个决定,他更希望肯能够自由开车,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肯对谢尔比说,自己能参赛已经非常开心,他并不觉得特别失落,人生不应该受到输赢的限制。

肯承受了诸多的不公正待遇,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放下输赢,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导演通过展现肯从“自我为中心”到“考虑公司利益”的过程,表现了他真正与自己和解,学会妥协的精神。也告诫电影外的人们,专注过程,看淡结果。

几年后,肯在一次试车的过程中丧生,一代车王,就此陨落。肯·迈尔斯是赛车比赛历史上的奇迹,如果他取得了勒芒的冠军,可以做到一年内取得戴通纳、赛百灵和勒芒三大赛事冠军的车手,这是前无古人的荣耀,这也是至今无人做到的成就。他不愧为被赛车历史铭记的车王。

结语:

电影真实还原了肯·迈尔斯作为赛车比赛中无冕之王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在为肯的惋惜之外,更多了解到当时福特公司决策层的黑幕。

电影也高度赞扬了肯·迈尔斯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积极面对,看淡结果的输赢,不计较得失的心态。赞扬了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自己喜欢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值得现代人铭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极速车王被遗忘的车王肯迈尔斯,2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