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次亲子沙盘咨询。(本次沙盘记录、图片已征得来访者同意,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1“最近你跟孩子之间,遇到了什么困扰吗?”咨询师问。
“是的。”我叹了口气。“我很困扰,佳佳最近很晚睡觉,并且不愿意洗脸、刷牙。我感觉到日常我跟他的沟通存在一些挑战,我觉得我自己很无力,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支持到他。”
“佳佳,你不喜欢刷牙洗脸吗?”咨询师转向孩子,问到。
佳佳沉浸在沙具中,过了会才回答:“嗯,我又想刷牙又不想刷。”
我插话了:“是的,你知道不刷牙会影响健康,但是又觉得麻烦。”
佳佳点了点头。
“刷牙这件事令你不高兴,除了自己不想刷、还有因为别人吗?”咨询师问。
佳佳沉默了一会说:“妈妈也会不高兴。”
“你下次刷牙洗脸的时候需要妈妈的帮助吗?”我问道
佳佳忙于玩他的沙具,过了好一会才说:“需要。”
我开始思考,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做,也许很多时候,他需要支持,帮助他发展技能。
2我在儿子摆放的赛车公路旁边放上了一幢房子、三棵树。
“你来描述一下你所摆放的沙具吧。”咨询师说。
“我想,在孩子玩累的时候,可以随时回家,家里的人等着。”
“在家里等着,会怎么样?”
“在家里等着,会感觉很温暖吧。”
“除了温暖,还有什么别的感受呢?”
我停顿了一会,感觉到有一股情绪上涌,但我想要抑制:“感动吧。”
“感动?在家里等着孩子回家,这听起来很正常,为什么会是感动呢?”
“没有什么,就是感动。”眼眶里有什么在涌动。
“感动的后面,还有什么吗?“
“......”沉默,我想不到词来形容,但是确实有什么在身体里涌动。
”心酸?”
“也许是。”我叹了口气,我意识到情绪上来了。孩子咯咯笑地躺在我的怀里。
“为什么心酸?因为曾经你没有被那样对待过?”
“是的”。我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无声地地落了下来。但我依然感觉到,在孩子面前流泪令我特别尴尬。
如果没有关于“感动”这个情绪背后的提问和觉察,我从来不知道,我有“心酸”,是对孩童时期自己的心疼。
“妈妈,我可以继续拿沙具了吗?”孩子在一边迫不及待的问。
“你可以问一下老师可不可以拿了。”“可以,你可以再拿3-5个沙具。”
“如果说现在要你跟你孩子一起在马路上玩赛车(指的是在沙盘中),你愿意吗?”咨询师问我。
我深呼一口气,感觉很无奈:“对我来说,我更愿意在家门口看着他,等他回来。可是如果他邀请我,我也会努力去做的。”
“我现在能够理解你,为什么你没有办法投入到跟孩子的玩耍中了。曾经的你,也没有被这样对待过,你没有得到过,为什么现在就要给你的孩子?或者说,自己身上没有的,你不知道怎么给?”
“是的。”我似乎沉浸在了过去,感觉特别难过。“但是,我回想起来,小时候跟妈妈一起玩,我也有很多开心的时刻。哦,不,在那些时刻中,我回忆起的是,我特别开心,但是妈妈是面无表情坐在那里回应我的。就好像现在,我也是用这种表情回应孩子。”
无声的泪、沉默过后。他说:“但我依然很欣赏你努力去做跟孩子之间的连接,尽管你知道你会隔离,你依然在穿越这个功课。”
“是的,上了亲子游戏课,我发现我也慢慢会玩了,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
找到过去存在的原因,并没有让我归咎和自责。而是,突然对自己有了一份深深的理解,和被看见、支持。
过去当我陪伴孩子的时候,我找不到那份快乐,只觉得是一个任务。既然不是快乐的任务,那当然会有些勉强和生硬,彼此之间也不是流动的情感。
时间一长,情绪就来了。感觉自己委屈和压抑,过后又很自责。因为孩子越小,越需要那一份陪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