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峨眉山
气候特点峨眉山(23)峨眉山的气候,除受三大因子(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山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当地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米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0℃,极端最低温度为-20.9℃)、亚寒带(海拔米-米,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米-米,年平均温度为13.1℃)、亚热带(海拔米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极端最高温度为38.3℃)。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8小时,山顶为.1小时。年平均雾湘.4天,雨湘.3天。
土壤分布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土壤垂直带,海拔米以下属于黄壤、山地黄壤夹紫色土带,海拔-米属于山地黄棕壤带,海拔-米属于地暗棕壤带,海拔米以上属于山地灰化土,山地草甸土带。
水文情况●概况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即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花溪河在西北边境与洪雅县共界。其余4条均发源于峨眉山,分别按东、南和东南方向注入大渡河和青衣江。集水面积在约平方公里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的上游,景区其主要河流有峨眉河的支流符汶河(含黑水、白水、黑水河),虹溪河(含赶山河、瑜珈河),临江河的支流张沟河,龙池河的支流燕儿河,花溪河的支流石河等。[3]
●水体
1.地表水
峨眉山地表水径流的区域变化与降水的区域变化相似。其径流深高达毫米,为大渡河西岸的3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一般6~9月径流占全年总径流量的一半以上,10月~次年2月次之,3~5月再次之。一年中,1月最少,8月最多,相差7.4倍以上。空间分布上,基本是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东南部为低值区,西北部为高值区。汇集的天然河流均具有坡度陡、流程短,易涨易涸的山溪水特点。如峨眉河,常流水量2.5立方米/秒,枯水0.1立方米/秒,洪水立方米/秒;临江河枯水流量0.11立方米/秒,洪水流量立方米/秒;龙池河枯水流量2.5立方米/秒,洪水洪量立方米/秒。[3]
2.地下水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分布有前震旦系至白垩系各时代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但因峨眉山大断裂通过处,断层破碎带宽达50~米,并伴有众多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致使主要含水层大部分被破坏,掩埋于地下深部,出露地表也多随之倒转;又由于新构造强烈上升,地表沟谷深切,一般达~米,更加剧了对含水层的破坏,较大地减弱了碳酸盐地层的溶蚀作用,在沟岩两岸有较大的溶洞及洞穴泉水出露。地下水直接依靠大气降水补给,一部分沿断裂带补给深部含水层,其余补给浅水含水层后,经过不长的运动途径,便以下降的形式在沟谷底部排出地表,因而地表泉水露头不多,而沟谷中即使是旱季,水量也很丰富。地下水均属重碳酸盐类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属激烈循环之裂隙、溶隙和潜水类型。因受气象因素的控制,沿沟谷流入平原,成为孔隙泉水补给来源之一。[3]
●水系
符汶河、虹溪河为峨眉河的两大支流。符汶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名黑水河,源出峨眉山以北哨楼口和弓背山附近的神卦山一带,东南流经麻子坝,至黑香洞纳自木瓜园,流径桂花场入天景乡之两河口会南源;南源称黑白二水(又名黑龙江、白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大乘寺和洗象池附近的石笋峰,流经15公里,在清音阁与黑水汇合;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流经九十九倒拐、洪椿坪、黑龙江栈道(一线天),长约15公里,在清音阁与白水汇合。合流后名宝现溪,再下流3公里,在两河口从右侧注入符汶河,出龙门洞,另有源自川主乡荷叶湾的支流(赵河),经跨洪洞、袁沟后注入符汶河(峨眉河)。符汶河从源头至龙门洞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长约50公里,积雨面积平方公里,总落差0余米,平均比降20%,多年平均流量17立方米/秒,由于落差集中的上游汇水面积小,支流较多,系树枝状水系的河流。一出龙门洞,则进入峨眉平原,水势平缓。
虹溪河有二流:即瑜珈河(又名伏虎沟)和赶山河。瑜珈河发源于雷打岩,经伏虎寺、马路桥、育贤桥,至蔡沱合赶山河。赶山河源出张山,流于鞠槽称鞠家河,流于冠峨场称程家河,在蔡沱合瑜珈河后,始称虹溪河,至胜利乡的梅大滩注入峨眉河。
石河石河发源于峨眉山的万佛顶、接引殿一带,流经铜厂坝、小楔头,至蕨坪坝(脚盆坝),有从龙洞村的龙洞溢出的泉流,经曾板沱汇入,流至洪雅县南注入吴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乡注入青衣江。
张沟河系临江河(古名罗目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与峨眉山龙拖漕,东南流经野猪河坝,偏桥沟,张沟电站至卷腰石,有源自沙坝的大沟河和源于土地关黄鱼坝沟在观音桥下合流入二道河,流至高桥再会柳溪河(又名尹寺河),至青龙镇龙凤桥有小溪河汇入,至九里镇汇集铜管溪(又名沙溪河)于郭坝注入临江河。张沟河由西向东流,其余上述支流均由北向南注入主流,形成临江河总落差米,中下游平坦开阔,为单侧羽毛状水系。
燕儿河系龙池河的三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峨眉山南的黑山埂北峰,流经满银沟至两河口与源出黑山埂与六道河相会,经苦嵩坪到老林口入观音河,同起源与分水岭岗的头道河合流,经石盘、万坪,有白石溪从左汇入,至登子溪有箭竹岗来的万河注入,始称龙池河(又名箭杆河),出龙池镇界,在大为乡又汇流厚溪河,过南香、大为硫磺厂、象鼻嘴电站,在和平乡注入大渡河。[3]
2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峨眉山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杨子板块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断块带,为一座背斜断块山。全区构造较复杂,一级构造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断层,次级构造褶皱主要有:桂花场向斜、牛背山背斜,断层有观心坡断层、牛背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等。主要的构造为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一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桂花场向斜(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一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一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千米。
●褶皱
褶皱有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千米,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一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开约5千米,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一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一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峨眉山
●断层
断层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万年寺断层。峨眉山断层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域内长约40多千米,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坚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观心庵断层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千米。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千米,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千米。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笨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大峨寺断层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千米。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峨眉山
地貌特征●概况
峨眉山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构造地貌
峨眉山主体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四周为断裂所围限,系“褶皱断块山。”东南面有峨眉逆冲大断层,与峨眉山背斜斜交切割,断距甚大。金顶三峰,就是沿峨眉山大断裂而抬升,并经过长期的重力崩塌,强烈的流水切割,侵蚀残留下来的峨眉山背斜西翼的一个单面山,东陡西缓。
●流水地貌
峨眉山地貌峨眉山位于中国多雨区,流水侵蚀作用十分活跃,切割深度可达0米,相对高差达米,山高、谷深、沟长,谷源几近分水岭,山下为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故属深切中山区。由于峨眉山区地壳自新生代以来,不断地间歇抬升,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谷狭窄幽深,形成龙门洞深峡、白云峡“一线天”嶂谷、范店“一线天”嶂谷、两河口深切(嵌入)河曲以及流水差异侵蚀形成的——“普贤石船”等流水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
在峨眉山区,特别是二峨山和四峨山区,碳酸盐岩层广布,累计厚度达余米,且被纵横交错的断裂穿插、切割。沿断裂带裂隙十分发育,岩层破碎,为山区的地下水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冰川地貌
川西山地分布着现代山岳冰川,在第三纪更新世冰期中,冰川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从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资料来考,足以证明古冰川地貌在峨眉山的存在。作为冰蚀地貌的冰川槽谷——“U”形谷的残迹在峨眉山及其周围分布广泛。龙门峡上方、黑龙江一线天嶂谷上方、万年寺到清音阁、白龙江上游、自雷洞坪到蕨坪坝上方,均有两壁直立的“U”形槽谷。
●扇状洪积平原
峨眉山麓系为冲洪积扇连成的坡积裙。峨眉平原主要由源于峨眉山的峨眉河及其支流符汶河与临江河等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与其北面的夹江平原、彭(山)、眉(山)平原、成都平原连成一体。
●剥蚀夷平面
峨眉山曾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由于不均衡的相对升降,形成数次地层沉积间断,在峨眉山区的地貌形态中,有几个较为显著的夷平面,标志着间歇抬升中的侵蚀基准面。[4]峨眉山(日出)
3山体演化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中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中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今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中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州东部。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米,之所以多米的岩层消失不见,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尤其是第四纪(距今约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米处。[5]峨眉山(金顶)
4主要山峰大峨山大峨山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米,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在金顶有大面积抗风化强的玄武岩覆盖,构成了倾角在10~15度间的平坦山顶面。而在金顶的东侧为古生代碳酸岩,由于流水沿背斜裂隙强烈溶蚀,形成了高达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涧。[6]
二峨山二峨山二峨山又名绥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白云岩等构成。主峰形似覆釜,海拔米。林木多柳杉、杂木、竹类,建有林场。土产茶叶、竹笋、桐油、生漆等,并产中药材。西麓猪肝洞,为道教名胜。南有紫芸洞,相传是唐吕纯阳修炼处。[7]
三峨山三峨山三峨山又名西皇山,位于乐山沙湾镇西南。长13千米,宽7千米,主峰海拔.1米,高出沙湾镇江面米。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山顶覆盖玄武岩。东坡陡。开始形成于新第三纪末。有铜、铝等矿产。[8]
四峨山四峨山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区北五公里,海拔米。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谓即《水经注》之武阳龙尾山。山有圆通寺,山巅则有最早修建的古刹观音庵,为明代高僧印宗禅师(四川绵州人)谈禅结茅之处。[9]
5生物资源植物资源●植物种类
峨眉山植被峨眉山拥有高等植物科,3种以上,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药用植物达多种,当前世界治疗癌症用的紫杉醇、鬼臼素、喜树碱、三尖杉酯等在那里都有种质资源分布。花卉植物余种,仅世界几大名花之一的杜鹃花属植物,现代分布中心在中国西部,峨眉山就处于该区域内,拥有杜鹃花29种之多,中国的八角莲植物,中国共产9种(含亚种),峨眉山就有6种;轻工、化工、食用等植物种以上。全山森林覆盖率达87%,并保存有0年以上古树崖桑、连香树、梓、柿、栲、黄心夜合、白辛树、百日青、冷杉等重要的林木种质资源。峨眉山被国家首批列级保护的植物达31种,占中国列级保护植物总数的10%。
●原始和特有种
峨眉山植物持有种丰富,峨眉山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共有余种,占全山植物总数的10%,比率高于全中国。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余种,如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桦、峨眉细国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鱼鳞蔗等。同时植物区系成份起源古老,单种科、单种属、少种属和洲际间断分布的类群多,如著名植物珙桐、桫椤、银杏、连香树、水青树、独叶草、领春木等在植物分类上都是一些孤立的类群,形态上都保持一定购原始特征;木兰、木莲、含笑、石栋、铁杉、木犀、万寿竹、石楠、五味子等是与北美相对立的间断分布类群,这些都是第三纪以前延续下来的物种。
●亚热带植被
由于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灌、草、地被和层外层各层发达而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多为多优势种。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峨眉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而且是当今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
●植物区系
峨眉山植物区系的复杂性更反映在组成上既有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成分,又有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份,而且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份和温带植物成份都在那里交汇、融合形成奇持的自然景观,如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栲、石栋、木荷、柃木等可上升至海拔米以上,居于寒湿性、温性的冷杉、铁杉等可下延至海拔米,与温性械、桦等构成一体,形成峨眉山山地特殊的色彩的五花林又称针阔混交林带。峨眉山
动物资源峨眉山的动物有2多种。其中: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种:国家列级保护的29种。兽类中的小熊猫,又名“红色熊猫”,列入年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H物种。鸟类中蜂鹰、凤头鹰、松雀鹰、白鹏、斑背燕尾等9种。昆虫中的蝴蝶种之多,属于峨眉山特产的多达53种。珍稀的英雄基凤蝶和中华枯叶蛱蝶等尤为罕见。两栖类的峨眉昆蟾、金顶齿突蟾、峨眉树蛙、峰斑蛙等达13种。寡毛类的环毛蚓、峨眉山杜拉蚓等达15种。
6人文历史峨眉起源对于峨眉山名来历,众说纷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金佛
佛教文化历史沿革
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是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隆安三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又因为山中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来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处,建筑面积约10万亲平方米。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佛门圣地”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得以闻名,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众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曾书写“天下名山”题名。
主要寺院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主要寺院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
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年(),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在的万年寺是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3—),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觉寺,原名降龙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初,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院”寺名遂废。
光相寺,因峰顶的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又称“金顶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
此外,还有大安寺、大佛禅院、华藏寺、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圣水禅院、洪椿坪等寺院。
武术文化武术文化(3)关于峨眉派武术历史沿革,与少林和武当派有所区别,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是由明初道家张三丰创始。峨眉派的始创则远远早于两派,根据现有史料研究后认为,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成型于春秋的战国,以白猿祖师(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依据。关于峨眉武术的地域定义,史学界尚有争议:从广义上认为,峨眉武术形成于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传于巴蜀(西南大部)地域范围内的武术各流派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征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术”相称,形成为以峨眉山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术派系——峨眉派。
从理论上讲,峨眉派武术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武术则来源于武艺等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制约。所以,峨眉武术在孕育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响,在形成期间益于道家养生行气之术和佛门内外兼修之精髓,在发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数千年来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结晶。[10]
山茶文化在峨眉山有文字记载以来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们同峨眉山道、释、儒文化及峨眉派武术文化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观,根据可以考究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史即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距今有余年。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峨眉山中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11]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年间,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12]
峨眉诗歌《峨眉饵黄精》,唐·韦应物
《送斐迪侍御使蜀》,唐·钱起
《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
峨眉山《峨眉东脚临江听猨怀二室旧庐》,唐·岑参
《楚狂接舆夫妻》,唐·吴筠
《登峨眉山》,唐·李白
《度秋》,唐·李世民
《感遇诗之二十四》,唐·陈子昂
《畴昔篇》,唐·骆宾王
《峨眉圣灯》,唐·薛能
《天柱山赠峨眉田道士》,唐·施肩吾
《寄峨眉山杨炼师》,唐·鲍溶
《赠薛涛》,唐·白居易[13]
遗产名录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名录清单,分列如下:
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卢舍那观音瓷佛像阿弥陀佛铜像三身铜佛像华严三圣铜像七佛造像圣积铜钟普贤愿王铜印智者禅师衣钵塔飞来殿无梁砖殿清音阁报国寺华藏寺万年寺离垢园中峰寺仙峰寺圣水禅院洗象池参考来源:[14]7山地特产简介图片峨眉雪芽盛产于峨眉山海拔-米处,常年云雾空蒙的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竞月峰下和万年寺一带。茶叶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点。[15]峨眉雪芽峨眉山出产川贝母,为润肺止咳之良药。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使用方法:煎水服或研粉冲服。使用禁忌:不宜与乌头同用。[16]川贝母朱砂莲是峨眉山一种稀有名贵的药材,夏季游山者因受暑热而肚痛或胃痛,磨水饮服,见效特快。它以根茎入药,性寒,味辛苦。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17]朱砂莲峨眉山苦笋具有甜脆、味纯、富含多种维生素等特点和清肝利胆、壮阳之功效。峨眉山建有苦竹基地5万亩,辐射周边区县近7万亩,年产鲜苦笋12万吨,加工罐头00吨。[18]峨眉山苦笋白蜡又名虫白蜡、川蜡,峨眉山是虫白蜡的原产地,虫白蜡属世界珍稀特产,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因只产于中国,被称为“中国蜡”,又因主产于四川而称为“川蜡”。[19]白蜡8所获荣誉年11月18日,当选“成渝潮流新地标”。[20]
9旅游开发开发历程在峨眉山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按人类在峨眉山所进行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趋向研究,峨眉山的整个发展时可概分为:东汉以前的农耕时期,以农业耕作为主,几乎没有旅游活动;东汉时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是以宗教为主的发展时期,是峨眉山旅游的初级阶段,以峨眉山的寺庙建设为主,旅游者主要是游方僧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时主要以科研为主的发展时期,峨眉山因为其丰富的地质生物资源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这一时期旅游者多为科研工作者、佛教参拜者为主,是峨眉山旅游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主要以佛教参拜,科学研究为主,旅游业的发展基本还处于探索和无序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是以峨眉山旅游为中心的高速发展阶段,年峨眉山管委会制定《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志着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进入有计划、有规划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旅游主要以娱乐休闲,休假观光,商务交流为主,游客也主要是城市居民。
主要景点名称简介图片万佛顶万佛顶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从金顶向西横行,是千佛顶。[21]金顶金佛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金顶是峨眉山景点和寺庙的汇集,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矗立在金顶。[22]接引殿接引殿宋时名新店,寺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米。历经数次毁坏、重建,今殿于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23]洗象池洗象池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24]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