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沿着黄河,一路追寻丁梅
TUhjnbcbe - 2021/8/19 8:20:00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好 http://m.39.net/pf/a_4350003.html

HuangHeCreativeWriting

黄河文创

与您同行

(总第期)

沿着黄河,一路追寻

——和李幼谦老师的一次亲密接触

作者:丁梅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区文联的朱老师,随之,我被拉进了区作协群,因此,作协群突破了九十数字大关,嘿嘿,感觉自己是被拉来凑数的,再进群一瞧,卧虎藏龙之地啊,有的在散文、诗歌领域颇有造诣,有的在戏曲创作中屡屡获奖,竟然还有老师出版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呢,懵了!本不自信的我开始深度潜水,偶尔冒出来,也是给其它文友点个赞,但每天群里的信息其实是必看的,特别是老师们在各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的文章,我都会认真拜读学习,也就在此时,一个身影闯入我的视野,那就是《黄河文创》。

和报刊杂志不一样,《黄河文创》是一种传播性更广的新媒体形式,我开始浏览她推送的每一篇文章,只见老师们写的散文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小说则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诗歌也是字字珠玉、精彩纷呈,再看作者简介,来自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的比比皆是,还有旅美作家,可谓是大咖云集之地,如果把《黄河文创》看成是一片广袤的大地,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块良田,出手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我深深的为其所吸引,瞬间被圈粉了,不知不觉中,竟然也产生了投稿的念头,但又屡屡止步不前,“我能行吗?如此有影响力的新媒平台,会接受一个新人的稿件吗?”我在心里一遍遍的问自己,又一遍遍的否定自己,但时不时冲动的小火苗又窜出来燃烧一下,投还是不投?在脑海中闪现了无数次。眼瞅着年就要翻篇,而文章《不平凡的年》依然躺在u盘里,时不时的“窥视”我一下,看我作何打算。既然自己下不了决心,那就交给天意吧,虽然我不相信命运。

十一月份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碧空如洗;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总之,天气晴朗,心情甚好吧,于是,找来一枚硬币抛出,很漂亮的一个弧线落在了地砖上,发出“叮当”一声,清脆悦耳,我看了一眼,嗯,叫我投稿呢,窃喜。再来一次,很美的抛物线落下,“咣当”一声闷响,居然是不投稿,郁闷。

随着新年的脚步渐至,我的内心又掀起了波澜,十二月初的一个清晨,鼓起勇气,打开电脑,登陆QQ,一丝不苟的输入投稿邮箱地址,查看几遍无误后,在客厅里转了几圈,最后咬咬牙、跺跺脚,果断点了发送,并且为了命中率高一点,顺带着又投了一篇,忽然,我的心安定下来,心如止水。

此后的日子里,生活平静如初,十天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一向在亲朋好友中以早睡早起闻名的我,那天晚上却一直磨磨蹭蹭的,忽见手机QQ邮箱里跳出来一条信息:已采用,新年月初登发。我有点懵,也有点慌,第二天再看《黄河文创》推送的各个老师的文章,更加觉得哪儿哪儿写的都好,再打开邮箱看看自己发出去的两篇文章,觉得哪儿哪儿都有问题,心里开始发怵,但此时编辑部的河洛老师却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就这样,《黄河文创》以母亲河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一位来自江南小城的写作新人。进入创作群后,虽感觉自己和其他老师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却时时刻刻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包容,我的心开始放松下来,思想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张。

《黄河文创》每一期登发的稿件,编辑部的老师都会用心编排,为我们呈现不同风格的饕餮盛宴,编辑老师精心设计的配图和看似小小的点缀,却让本来素颜的文,增添了一丝浪漫气息和一抹清新色彩,钟老师则每天准时“端着”一杯咖啡或一壶清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不辞辛苦的推送着文友们的新作,其实这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和编辑部老师们不曾谋面,却时时处处感受到他(她)们或和善、或儒雅、或知性、或温婉的姿态,尽显大家风范。

而在欣赏每期美文佳作时,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芜湖籍的作者比较多,有时候某一期推出来的几篇文章,都来自于芜湖,我有点困惑,但想想或许是巧合吧,芜湖地处江南水乡,人杰地灵,所以文学创作也是繁花似锦、争奇斗艳!

一天,河洛老师在给我指点一篇稿件时,忽然间问我认不认识编委李幼谦老师,并提出来,叫我去采访一下她,突如其来的提议,让我猝不及防,心想,河洛老师真逗,李老师应该住在黄河边上吧,我上哪里去找到她?于是,提出了我的疑惑,河洛老师笑了,说:“李老师就住在芜湖,芜湖籍的作家都是她推荐来的,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很值得你去采访。”

原来李老师是黄河文创和芜湖籍作家的穿针引线之人呀,之前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我还是涨红了脸道:“老师,我仅仅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如果非的要和家扯到一起的话,那也是业余十八级的,我哪里有资格和胆量去采访李老师啊。”河洛老师乐了,说:“你的语言很风趣,很朴实,对创作有热情,对黄河也有感情,所以我觉得这个任务交给你挺合适的。”老师,不要您觉得,我要我觉得。

虽然河洛老师的坑越挖越深,但我依然很理性,没跳进去。但是不知怎么,心里的一团火却被点燃了,扑打了几次,居然没灭。“老师,我先侧面了解一下好吗?”河洛老师说:“当然可以。”

当天晚上,打电话给区作协的小吴。说来很抑郁,小吴是我先生的学生,也就是说我算得上是他的师娘吧,关键是先生只执教了这一届学生,还是专科院校的工科班,居然带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本土作家,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就是他写的,人比人,气死人呐!小吴接到电话,十分热情,说和李老师曾经有过交集,并给我作了简单介绍,他也说到李老师的故事很励志,并且表示转送一本李老师赠与他的书籍给我,我感激涕零,连声道谢,晕,竟然把师娘的身份忘的一干二净。

根据小吴提供的地址,我又打了一个电话给姐姐,询问她所在小区有没有一个叫李幼谦的女作家,姐一听到李老师的名字,嗓门贼大:“李老师啊,可有名气啦,出版了很多书,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里,散步时,有时还能碰到她的先生呢。”我听的一愣一愣的:“我咋从来没听你说过?”“你也从来没问过我啊,更何况人家是大作家,我怎么想起来和你联系到一起来。”还亲姐呢,如此打击我,呜呜。

第二天,我把了解的情况一说,河洛老师可乐了,我说:“没想到事情会如此玄乎,我接受您的建议,找个时间去拜访李老师。”

河洛老师,您赢了!

但李老师是说见就能见的吗?此后几天,我在忐忑中度过,晚上睡觉时,左侧侧,右翻翻,一刻不得消停,一旁在电脑上正和哪个臭棋篓子下的正欢的先生,有点不耐烦了,一把按住我:“别动!”抗日剧看多了吧,把我当鬼子呢,我白了他一眼,继续翻来覆去。

我得做点功课,最起码把中外著名女作家的著作搬出来,稍许浏览一下,虽然年轻时走马观花的看过很多,但有的早已丢在了后脑勺,有的被扔在了爪哇岛,假如李老师问起来,我总不能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吧。于是直奔新华书店,支个小板凳,和被家长带去沾染墨韵书香气息的少年儿童们,一起在书店泡了一天。

下一步再从百度中先了解一下李老师吧。

李幼谦,女,重庆人,居安徽。中国散文学会、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现代人文艺术研究院院士,学术委员会研究员兼客座教授,芜湖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在书刊杂志上发表过七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专著20本,其中有10部长篇小说。

在亚马逊、当当网、掌阅等八大电子平台上各有五十多卷她被推荐的电子书。

另外,当当网中文书城的长篇小说六部,将近五百万字,中文书城网络上正连载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同时,喜马拉雅、蜻蜓等平台正播放她的《卧底中将》《小子大任》《血证》《鱼城红颜》《间岛铁骑》《钓鱼城的乱世佳人》等多部有声小说。

我在搜索的时候,其实早已手发抖,腿发软,心发慌,我想耍赖不去了,但想想无法向河洛老师开口,慢慢平静下来后,我明白这种生理的反应,并不仅仅是一种胆怯,更是一种敬重和敬畏,是对李老师的敬重之情,是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我才敢走近李老师,才能走近李老师。

李老师和《黄河文创》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传奇式的女子?带着这些疑问,怀揣着一颗勇敢而又诚挚的心,我拨通了李老师的电话。

李老师得知了我的来意,丝毫没有拒绝我这个文学路上小白的请求,欣然接受了,老师说择日不如撞日,就约在今天晚上的六点见面,把我给激动的,办公室、楼道间,里里外外的疯跑,楼上楼下的乱窜,同事们看着兴奋的我,一脸的茫然和不解。

晚上六点,准时来到李老师家楼前,体贴而又细心的李老师已经用砖头抵住了楼道的电子门,并虚掩大门,我想象着和老师见面时的礼节,拥抱?握手?但见到的一刹那,我却如同小学生一般,毕恭毕敬的鞠了一躬。

李老师看出了我的拘谨和忸怩,赶紧招呼我坐下,一番寒暄后,稍许自如了一些,老师拿出她写的一本书《血证》,问清我的姓名后,签上名字,递给了我,我连忙站起来,双手接过来,这可是第一次收到名人的赠书啊,又激动了一番。

为了缓解我的紧张情绪,老师和我拉起了家常,逐渐的,我的“话痨”的本来面目暴露出来了,一阵呱啦呱啦后,发现严重偏离了轨道,赶紧往回撤,带着事先整理好的问题,开始和老师进行交流。

说到《黄河文创》创办的来龙去脉,李老师的声音凝重起来,思绪也飞向了远方,仿佛在悠悠的岁月中寻找着曾经的过往和记忆。

《黄河文创》是由十六年前的的《黄河论坛》演变而来的,当时,李老师是论坛常务副总编,论坛分成好几个版块,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等,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个专业作家投稿,水平之高,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老师说,当年的他们还很年轻,可谓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青春的回忆,青春的气息,青春的汗水,似乎一伸手,依然能触摸到。对往事回头的一瞬间,老师充满了感情。

因为种种因素,论坛慢慢转型,成就了今天的文创,编辑部的老师们基本上是原班人马,十多年间,很多老师相互之间是没有见过面的,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城市,从豆蔻年华到朱颜鹤发,无论是最初的论坛,还是现在的文创,创刊的初心始终未改,那就是培养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者和读者,最初编辑部的老师们都冲在第一线,不仅是组稿者,也是撰稿人,随着文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他人,开始推送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专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稿件,平台不收取任何的费用,也没有资金注入,老师们用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人墨客和新人新作。李老师感慨的说:“一路走来真不容易,但好在坚持下来了!”

说到坚持,我情不自禁的问老师:“这么多年,您专注写作,出版了十几本书,写下六百多万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坚持下来的?”老师笑了,如果你没有见过李老师的话,可能不知道,老师笑若桃花、颜若桃李,岁月好像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多少痕迹,一个可爱的小酒窝若隐若现,仿佛里面装满了知识和智慧,老师,我可是有点嫉妒了哟,嘿嘿。

老师说:“写作其实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我一天不写会很难受的,我带你看一下我的书房。”老师领我进了房间,房间里有一张床,床边紧靠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一台电脑,屏幕对着床,枕头旁放着耳麦,老师说,平常她就是躺在床上,戴上耳麦,把写的内容先语音,然后坐起来再修改。

鲁迅曾说过,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而老师说,她是把别人看电视的时间都拿来写作了。老师,我很惭愧,我经常追剧哦。这样的生活场景,一般人可能怨声载道了,哪还有心情写作,但行动不便的李老师,丝毫没有对生活的抱怨。老师说,现在和网络商签订了合同,每个月要完成八万字,我听听都感觉身体发紧,而老师却乐在其中!

老师拿出了书架上一系列的书籍,都是她的作品,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的抚摸着,一一述说着创作的历程,老师指着其中的一本书《卧底中将》说:“书中主人公的子女找到我时,看到史料的一瞬间,我被深深打动了,为什么百万雄师渡长江第一船会在芜湖登陆?为什么芜湖的古迹保护的这么好?国民党反情报将军又是怎样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情报的?情景太丰富了,史料太难得了,如果不记录下来,这段历史,将永远被埋没,死去的英雄,将永远不为人知。”

完成这部根据真实史料写成的小说后,老师又写了一篇文章《让渡江战役的英雄站起来》,老师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受到红色教育,知道和平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卧底中将》在喜马拉雅有声小说电台被推出后,好评如潮,老师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更多的是完成了对下一代起到教育作用的使命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烈士精神!虽然老师是坐着的,但思想和灵魂却是高高站立着的!

随后老师又抽出来一本《丫山传奇》,这是她在南陵丫山采风回来后,写成的一百个民间传奇故事,在老师的笔下,丫山的灵石奇景、石林景观,千奇百怪的山峰和石洞,都赋予了灵魂和生命,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的魅力!老师说,其实创作还是一种幸福,除了南陵丫山,湾址区红杨镇的十万白鹭、扬子鳄、赛车场连同珩琅山、西河古镇、西河中学等等,都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老师幽默的说:“应红杨镇政府邀约,写了二十五万字后,还不过瘾,西河镇上有那么多窈窕淑女,赛车场上有那么多英姿飒爽的青年,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美好而又动人的故事?于是,又添加了各种人物和素材,写成了一百万字。”

因为老师的妙笔生花,湾址区众多的美景、美食被更多的人,乃至全国的人民都知晓了,湾址区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说到这些,老师的眼中一闪一闪亮晶晶,那是幸福的光芒!

使命感、幸福感、愉悦感,正是老师取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

老师说,不要把写作看的那么难,只要有素材、有史料,就可以发酵,就可以蒸成馒头和包子。老师的老家在重庆,宋末元初时,为了保家卫国,在现在重庆的知名景点钓鱼城下,曾经持续发生了三十八年的战争,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哥哥,战死在沙场,根据这一线索,老师铺展开来,设定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侧面,发挥无限的想象,一口气写了四本书,老师说的云淡风轻,我则瞪大了双眼。老师再次叮嘱我,贵在坚持,一定要养成每天都要写作的习惯。我说:“老师,回去后我要追剧的哟。”老师楞了一下,我调皮的说:“追喜马拉雅电台上您的有声小说呀。”老师被逗乐了!不仅如此,我还要走进《今日芜湖》APP平台中您的专栏——齿颊留香,跟随着您的脚步,走街串巷,尝遍芜湖的美食。今生无法超越您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如您一样,用文字装扮自己、充实自己,选择做您的笔下,把内在文静的素质和外在恬静的形象,尽可能完美结合的如竹的女人!

告别李老师后,我把此次会面的情况如实向河洛老师作了汇报,然后焦虑的说:“我是赶鸭子上架,第一次做采访,不知道自己能否写好稿件,感觉有点玄。”老师嘎嘣脆的抛来一句话:“肯定行!”忽悠我呢,我权当作是真话吧,那么,小女子礼让三步,承让三分,河洛老师,这次就算您赢了!

作者简介:

丁梅安徽芜湖人中学老师

投稿须知

请自附题图、插图、封面、宣传语。

请用word,标明体裁、作者简介、联系方式。

赞赏金刊文一月后全额发给作者。忌一稿多投。

邮箱:huanghewenyou

.
1
查看完整版本: 沿着黄河,一路追寻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