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朱虹江西十景美轮美奂二
TUhjnbcbe - 2021/6/27 3:17:00
赣新闻

具体如下

1.小平小道: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2.婺源有礼

3.灵山:奇山海洋心灵之山

4.赣水遐思

5.奉新越王山—打造高品质的“南昌后花园”

6.城市旅游的新标杆—文昌里

7.江西葛仙村—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8.望仙峡谷飞瀑崖居

9.为什么靖安中源乡避暑旅游这么火?

10.江西湾里—创建引爆点勇敢大造势

小平小道: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年10月至年2月,受到错误批判的邓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为方便小平同志上下班,工人师傅们从工厂后墙开了个小门,并用炉灰渣铺了一条米长的小路直通陆军步兵学校的住所。小平夫妇风雨无阻来来回回在这条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小平小道”。参观者行走在南昌小平小道陈列馆园区内的小道上。(资料图)中新社记者刘占昆摄这是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路不宽也不是很平,两旁就是庄稼地。这又是一条特殊的小道,小平同志每天往返于这条小路上,乱象丛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故事时时都在上演,他观察着,思考着,等待着,用自己坚实而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大道。邓小平夫人卓琳说,“从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事实证明,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这里是小平同志蛰伏等待之地,改革开放的思想孕育之地和行动起源之地。

蛰伏等待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于它为邓小平提供了一个学习、观察、思考的相对宽松环境。在江西的这三年多时间,对邓小平而言是政治人生的低谷,但又是蛰伏等待韬光养晦的三年。他利用这个安静的环境,不断地学习、思考、提高,积极地锻炼身体,为领导改革开放作了充分地智力和体力准备。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成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实际上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儿女们也遭遇批斗迫害。在这种环境之下,年,邓小平和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一起,被送到江西南昌,接受劳动锻炼再教育。送邓小平到江西的“专案组”工作人员回京后,写了份报告,摘录如下:“22日送邓小平、卓琳、夏伯根去江西,今日(28)归来。邓押于南昌西北十三公里处,原步兵学校,现是五七干校,xx军xx师炮兵团和原步兵学校留守处住。由省革委会管,派炮团一个班12人监管,单住一小楼上,下住一个干事和一战士管他。平日劳动,仍用邓小平名”。由此可见,邓小平所处的政治环境十分险恶。庆幸的是,江西省为小平同志提供了较为安静宽松的外部环境,让他得以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乱局。在刚定邓小平下放江西时,周恩来就亲自打电话给江西省负责人,要求不能将小平同志安排在赣南山区而是安排在南昌市郊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保证邓小平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小平同志的住所被安排在一个军事驻地南昌陆军步兵学校(今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这样就避免了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工作地点则安排在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新建县也严格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准干扰小平同志工作,拖拉机修理厂清理了“大字报”“标语”,还把闹得最凶的造反派迁出了工厂。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的眷顾,拖拉机修理厂的负责人罗朋,正好是邓小平二野的老部下,他品行正直,敢作敢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了邓小平最好的关照。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特殊时期,江西军民保护了小平同志,让他得以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得以从容地去思考问题。江西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源头更是福地。”较为宽松的环境让邓小平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下放江西时,邓小平从北京带来大量书籍。平日午饭后,小平同志都会小睡片刻,然后阅读带来的书,“图书中除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外,还有历史、文学、哲学、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晚上十点上床后,小平同志还会读一个小时的书。年林彪事件以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说“这两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看书、看报、听广播和做些家务劳动”。在江西的三年,邓小平得以超脱地观察复杂的政治局势,他系统地阅读了马列经典著作并在学习中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较为宽松的环境也让邓小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和恢复。刚到江西时,邓小平身心疲惫,每晚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后来,生活工作趋于稳定,他就开始锻炼身体,坚持用冷水洗头洗脸,每天坚持走路锻炼,饮食也得到较好保障,身体状况得到恢复。据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父亲在北京挨批的时间里身体消瘦,面容憔悴,到了江西后体重又开始增加,活动增加,一改刚来时的瘦削和憔悴,人胖了一些,精神也好了很多”。“多年来吃安眠药入睡的习惯也改掉了”。健康的身体保证了邓小平为党和国家继续工作,在年他接到中央的回京通知后,他感慨地说:“我还可以干20年”。事实上,邓小平回京后,又为党工作了20年。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辉煌的20年,也是受到国内外评价最高的20年。

思想孕育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里孕育。在学习和锻炼之余,小平同志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他在小平小道上一天又一天地走着,对“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国际环境等问题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为后来的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贝宁总统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经验。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阳春三月,在江西南昌小平小道景区,游客来此踏访小平足迹、瞻仰小平铜像。(中新网资料图)中新社记者刘占昆摄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刻地反思着“文化大革命”。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是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和执行者。然而,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定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夫妻二人被下放劳动,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的子女们则受到红卫兵的批斗,被迫交代父亲的罪行,长子邓朴方不堪迫害被逼跳楼自尽,以致终生瘫痪。他曾经说,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年,李井泉的三个子女来到邓小平家里做客,对邓小平诉说了自己的父亲如何遭到批斗,母亲如何被迫害,老二如何被毒打致死的经历,邓小平沉默无语。当地安排在邓小平驻地的工作人员要他学习《毛主席语录》,也被碰了软钉子。邓小平拒绝碎片化、片段式地学习毛泽东思想,他在年8月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林彪只强调‘老三篇’,多次说只要‘老三篇’就够用了。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在一切领域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这表明,邓小平已经在思考如何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开始谈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和看法。年11月在泰和县与池龙的谈话中,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林彪垮台了,我们党的日子会好点,就是有那么几个书生在胡闹。”在小平小道上,作为局外之人,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中暴露出来的党和国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看得格外真切。比如,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自我封闭等等。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索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小平小道三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广泛接触了革命老区的社会状况,对最基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开始有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观点。有一次,一位工人家长仅仅因为孩子把买来的豆腐摔得稀烂而痛心不已,把孩子狠狠地打骂了一顿,那块豆腐是他下了好久决心才买来做“大餐”改善生活的。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使瘫痪在床的邓朴方有点事做,邓小平曾经试图收集一些工人家里坏掉的收音机,工人们告诉他,“一月只有四五十元收入,生活蛮难的,哪里有钱去买收音机呀”。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曾先后获准到樟树、井冈山、瑞金等十多个地区调研,在永新县考察时,看到山区群众在初冬的寒风中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且大部分是自织的土布,居住的也还是土屋。小平同志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检验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指标。正如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所说:“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图为南昌小平小道景区门口。(中新网资料图)刘占昆摄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考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年11月12日,邓小平来到江西盐矿,看到盐工们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动情地说:“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在走访泰和米厂、拖拉机厂时,邓小平还特意向有关负责人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要把拖拉机生产抓好”。同年12月10日,邓小平在瑞金电线厂调研,看到工厂工人在搬运东西时很累,就关切地说:“你们能不能搞流水线,这边进原料,那边出产品?”在小平小道,邓小平通过短波电台了解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意识到了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是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复出后就针对工业现代化,多次强调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就亲自前往美国、日本等进行考察,美国、日本的先进技术设备,大量的低息、免息的资金得以进入中国。他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世纪之初就留学法国的邓小平在江西亲眼目睹了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他在瑞金考察时尖锐地指出:“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四十年,还需要努力。年2月8日,邓小平在参观景德镇陶瓷厂时了解到,瓷厂按照周恩来指示正在生产为外国人所需要的产品时,邓小平不仅非常高兴,而且肯定地说“是可以嘛”,对景德镇陶瓷厂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表示了积极支持。

行动起源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还在于它是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的行动起源之地。如果没有小平小道的三年,就没有年小平同志复出后大刀阔斧地整顿和年以后改革开放大胆而强有力的举措。卓琳同志说,“通过三年的观察,邓小平更加忧思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从小平小道第二次复出后,年1月,邓小平接替病重的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他把在小平小道的思考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中,立即大刀阔斧地领导整顿。一开始,邓小平即为落实毛泽东“军队要整顿”的指示作了部署,他要求解决部队中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接着,他雷厉风行地着手领导铁路整顿,不到一个月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即在工交战线各行各业推广铁路整顿的经验,并乘胜转入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的重点整顿。借毛泽东提出要调整党的文艺政策的机会,邓小平把整顿从经济部门引导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从年7月起,文艺的调整、军队的整顿、教育的整顿、科技的整顿、地方的整顿、农业的整顿先后展开,并取得明显成绩。在此基础上,他向全党全国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并进而明确全面整顿包括军队整顿、地方整顿、工业整顿、农业整顿、商业整顿、文化教育整顿、科技整顿、文艺整顿和党的整顿九个方面。年11月,开始实施“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持续9个月的整顿工作被迫中断。年邓小平对各方面工作进行的整顿,使全国形势明显好转。当年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与年仅增长1.4%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钢、原煤、棉纱及铁路货运量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新气象。整顿中,各级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军队的领导得到加强,各条战线的生产、工作秩序逐渐好转,许多地区的严重派性和武斗受到抑制,落实干部政策及其他方面政策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的社会秩序逐渐趋向安定团结。全面整顿说明了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为随后进行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中央指出:“这次整顿实质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反映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愿望”,“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挺立在时代潮头,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发展的前景,带领着中国人民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年,中国GDP只有.1亿元,人均GDP只有元。年,中国GDP达到.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是年的倍,人均GDP达到元,是年的倍。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港口吞吐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现在,中国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中华民族正无比接近伟大的民族复兴。在尽情享受改革开放辉煌成果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南昌市郊这条普通的小道对中华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在这条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博览群书,深入剖析中国国情,汲取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孕育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地开创了全面整顿的新局面,探索出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小平小道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婺源有礼

有这样一个地方,她虽然面积不大,却是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时期,大批北方世家大族南迁的避难地;她虽然人口不多,却以优美的生态环境继承徽州文化、接收山越文化、吸纳赣鄱文化;她从生产、生活、信仰到人生礼仪、历史传说、民间歌谣等,均深受朱子文化的影响,有着浓郁的地方乡俗遗风……没错,拥有这些鲜明特征的,正是“梦里老家、最美乡村”婺源。在婺源篁岭古村,近万亩的梯田油菜花海层层叠叠,宛如一片金色海洋。(中新网资料图) 李韵涵 摄婺源,这颗镶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绿色明珠,论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山川河流等,并没有十分显耀之处。然而,北方的变乱却给这里带来了大变革,让这里一度自守自安的农耕文明增添了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建筑文化等。久而久之,这里的先民也被先进文化所浸润、所同化,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婺源由此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文化积淀的孕育下,一位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子从这里走出。走得出朱子,自然也走得出詹天佑、金庸、汪应蛟等一批声振寰宇的各界精英,让婺源赢得了“书乡”之美誉。一个“婺”字,即是“文武双全之美女”。有了朱子,更充实了“诗礼人家”。婺源,总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们以遐想、以憧憬、以眺望。有了朱子,让婺源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中显得略胜一筹,也让江西省的文化自信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为“江西风景独好”挣足了世人敬仰的目光。“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朱子,作为儒家道统的忠实继承者,他终身以整理、宣扬、维护、创新儒家思想,推行理学道统为己任。朱子理学所包含的注重民族气节、重视品德修养,讲求以理统情和自我节制以正心、发奋立志以图强等论说,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婺源的风尚、礼仪、习惯等民俗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重要的思想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作为传统儒学的集大成者,朱子更以一种宏伟的理论气概,让原本处于散落状态的儒学,具有了严密的哲学逻辑体系,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代表,在中国文化史上赢得了与孔子比肩的地位。正所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两阙里,曲阜与婺源”。朱子生前虽然在家乡讲学传道的时间不太长,但婺源人对这位乡贤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朱子遗迹在婺源保存完好,成为“活教材”。千百年来,婺源“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蔚然成风,朱子文化融入婺源人的血脉,生生不息。婺源,“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境内千百个村落星罗棋布而聚族而居,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虽然“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朱子理学思想是婺源人共同的“精神密码”。“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朱子理学道统,是婺源祠规祖训共同的“名言警句”。这种差异化里的趋同、多样性里的统一,实属罕见,值得考究。在朱子文化的浸润下,婺源不管是文人绅士,还是山民工匠,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都讲究礼仪、谨守规矩,成了中国“礼仪之邦”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你看,即便是批评别人做事无厘头、不讲理,婺源人脱口而出的是“没名堂”“没者也”……这些话语,无不渗透着儒雅之气而又意味隽永。婺源方言之美,如此可见一斑;婺源文化之美,由此可以想象。有人说,一种文化所占据的地理体量,往往决定着这种文化的能量。放眼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衰微的一个原因在于它的体量狭小。然而,婺源却以她不大的地理体量,释放着巨大的文化能量。究其原因,正是朱子文化起到着“压舱石”的作用,它让“书乡之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主要特质,礼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的称谓。在朱子看来,“礼是有序,乐是和乐”“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序之谓乐”。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各从规矩,朱子遂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著《朱子家礼》一书,对通礼、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五个部分,作了具体的规范。该书博采众家、融汇古今,由于历代统治者和地方儒士的竭力推行,婺源“冠婚丧祭,一遵文公《家礼》”一直延续至今。朱子是一位讲理的大儒,他讲两个理,一个是“道理”的“理”,一个是“礼貌”的“礼”。同时,他把“礼”看作是对“理”的践履,“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认为人只有“动必有礼”,才能“不背于道”。如此看来,《朱子家礼》是将“天理”与“人礼”有效对接,是将形而上的理学思想世俗化的一种社会探索。其中,朱子的环境伦理思想,认为人不仅应当尊重自然、爱护万物,并且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应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发展,这对婺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婺源村落的选择、住房的建造、堂室的布局以及围绕着“家园”所形成的种种风俗习惯等,都与朱子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婺源文化旅游的制胜法宝。朱子的这种环境伦理思想,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在婺源,朱子礼学就像一种文化基因世代相传,在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中陶冶着婺源人的志趣情操。这些礼教,一举一动中,无不渗透着对生态的敬畏、对苍生的敬重和对文化的敬仰。你看,就连农村养牛户遇到母牛生小牛,也会用米粉做成小牛粿,到村里村外的分叉路口去供献山神菩萨,祈求保佑小牛平安长大。同时,将小牛粿分送左邻右舍,以庆小牛出生。这种对生命的敬重之礼,闻之,令人感动。由于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就连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们都在新生儿洗三朝后穿新衣前,用红头绳在婴儿的手臂上缚一圈,直至满百天后才解开。这种“缚手”习俗,为的是防止孩子们长大后喜欢打架斗殴或发生偷盗行为。在婺源,“蒙童开笔礼”也贯穿古今,难能可贵。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造就了婺源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你看,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清官邸群落沱川乡理坑村,明朝工部尚书余懋学、吏部尚书余懋衡、礼科给事中余懋孳等京城高官,他们返乡建造的尚书第、天官上卿、大夫第等官宅,无不儒雅厚重又与村落风貌协调统一,清新隽逸、淡雅明快。作为京城高官,余懋学他们并不高傲自大、我行我素,而是与村民低调共处、谈笑风生。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理坑村“青山浓翠、绿水渊环,园池整洁、檐宇森齐”,维护了村落秩序、创造了艺术瑰宝。理坑,原名理源,寓意理学渊源。在朱子礼学的浸润下,使得理坑村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不同凡响、弥足珍贵。理坑村,正是朱子礼教的生动实践和感人写照。我想,余懋学等历史名臣都属于文人当政。他们坚持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以理服人,深受皇帝欣赏和百姓欢迎。事实证明,受益于朱子礼学熏陶的婺源官员,大多是内圣外王之良才:既有“报国惟无私”的南宋名臣汪澈,也有“浩然正气垂千古”的南宋名臣李芾,更有“一门九进士”的明代官吏潘珏、潘珍、潘旦、潘选、潘鉴、潘錡、潘潢、潘镒、潘釴,等等。当然,“师夷制夷扬国威”的明代名臣汪鋐,官拜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也是婺源“文武双全之乡贤”的典型代表。放眼古今,亦是我国罕见之英才。朱子的礼学研究,始终不忘化民成俗的现实关切,他的《朱子家礼》就是一部把礼学理论付诸社会实践的千古佳作。可以说,化民成俗是朱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终身践履的政治担当。他作《大学章句集注》,坦言其目的是,为“国家化民成俗”,为“学者修己达人”。婺源人讲究坐不争上、食不争多、行不争先的“三不”礼节,诚信礼让、民风谦和。当地大小村落里的宗祠,无不写着朱子“礼、义、廉、节”四字箴言,“诚信为要、礼让为先”是婺源人共同的“行为准则”。作为宋代家庭文明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一书将朱子理学思想应用于庶民、影响于草根、浸润于家庭,稳固了“守名分”与“实爱敬”的家礼之本,规范了百姓行为,净化了百姓心灵,维护了社会秩序,孕育了婺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成为社会德育的生动教材。从年开始,婺源创新实施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的“六进”工程,让朱子理学“遍地开花”,使得朱子“小讲堂”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看点”。各中小学校举行“释菜礼”仪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推广普及“微家训”工程,涵养社会文明风气;把朱子经典诗词谱写成适合传唱的歌曲,创作以朱子文化为背景、以朱子事迹为题材的文学、演艺、电影作品等,在不知不觉中浸教化着普通百姓。“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婺源还按照“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理念,创新成立旅游志愿服务员、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旅游专业讲解员、旅游义务宣传员、旅游纠纷调解员等“五员”队伍,人人争当旅游“宣传员”“志愿者”“实干家”,人人“视、听、言、动”皆有礼节,城乡呈现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喜人局面。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景区万亩梯田油菜花已进入初花期。(中新网资料图) 金洁摄我常常想,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强调依法治旅,贯彻实施《江西省旅游者权益保护条例》,设立旅游法庭、警务室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婺源样板,依礼治旅,以德化人,以理服人,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和人民群众,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旅游环境,我们就一定能化解各种矛盾,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灵山:奇山海洋心灵之山

全国叫灵山的地方约20多处,但比较起来,江西上饶的灵山以其自然景观奇绝、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厚重而独具风采。年,我刚到江西工作不久,即到灵山调研。当时的灵山,正处于全面谋划打造之初。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急需一条朗朗上口的旅游宣传口号。在全方位考察灵山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我们定灵山为“奇石海洋、心灵之山”。灵山共有72座山峰,主峰海拔米,自然环境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江慢华摄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主峰海拔米,方圆余平方公里景区内,有72峰、36瀑、99座宫(观、殿)、处景点、多处景观景物。且交通便利,距上饶市中心仅18公里,从市民广场出发,沿着上饶大道可直达灵山脚下。灵山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障,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风和战乱,保护着山下祥和温柔的小城。灵山又被称作“信之镇山”,山的存在,让信州城北靠灵山南依信水,成为一块山南水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从空中观灵山,倒石(造型石)地貌,蜿蜒雄伟,延绵不断,形成了高耸突兀长达20余公里的环状山系,俨如一条“巨龙”的超巨型“龙脊”骨架,盘踞在赣东北大地上。云雾升腾弥漫时,“龙脊”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好似“巨龙”驾云吐雾、凌空翱翔。这一地质构造奇观,不仅江西绝无仅有,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极为罕见,具有重要的地学科普、科研意义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从远处望灵山,却又如一位安静仰卧着的“睡美人”,自西往东依次可看出头、乳、腹、腿,或凹或凸的曲线勾勒出一个仰卧天地之间的美女形象。古往今来,春夏交替,睡美人一直安静地睡着不肯醒来,仿佛在思考灵山的万年之谜。灵山,是奇石的“海洋”。在地壳亿万年运动变化中,因山体间歇性频繁升降,形成的无数花岗岩块石,或挺立于绝顶之巅,或孤悬于峭壁之缘,或簇拥于山谷层林深处,或伫立于湍急溪流之中,历经风吹雨打,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看那石人峰,酷似人形,高耸余米,犹如伟大的守护神守卫着灵山,已成为迎福消灾、舍生取义、正义之士的化身;再看老子峰,慈眉善目,和蔼端庄,其额头高耸云端,脸庞方正,耳大垂肩,长须飘飘,仿佛老子坐而论道;在老子峰顶,有一块巨石矗立在山顶,犹如一只披着厚厚龟甲的万年神龟,正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静心吸纳天地之灵气;还有那“蛤蟆观天”,酷似一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张着大嘴,傻傻地蹲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块上,小心翼翼用目光注视着天空,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天鹅从眼前飞走。最让人叹为观止的绝景当属“雄霸天下”,也称华表峰,他鹤立鸡群,一柱擎天,是人类生命的永恒图腾。此外,有以形状得名的“豹子抓鸡”“鹤伴慈云”“九牛峰”“和尚背姑峰”“唐僧师徒取经峰”“兔子峰”“鹰嘴石”“金龟石”等,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给人以静气;水,则给人以灵气。江南湿润,灵山的奇石之间,竟然也还蕴含了那一叠叠、一汪汪的秀水。水从一个个的奇石中渗透出来,渐渐汇成涓涓细流,或成涌泉,或形瀑布,或聚为湖泊。灵山之泉以峰顶之泉最负盛名,如石屏峰龙泉、东台峰瓢泉、百合峰涌泉、中台峰龙尾泉等,均位于峰巅之上,泉水汩汩,终年不涸。峰顶之泉水从高处坠落,形成了灵山36处较大规模的瀑布,其中位于水晶山景区的水晶瀑布,依山数叠,形如飞练挂天,声如万钧雷霆,落差达余米,是江南花岗岩山体中最高的瀑布。涓涓细流在低洼处汇集,形成了数个海拔千米的湖泊。茗洋湖面积近亩,是典型的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山环四周;玉女湖则似小家碧玉,小巧玲珑,水质清澈见底。灵山,又是心灵之山。它是文人墨客的心灵寄托之地;也是山下百姓寻求帮难解困的祈福圣地;还是游人们远离城市喧嚣,求得内心宁静的心灵净化之地。旅游缆车在空中。江慢华摄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灵山寻幽揽胜,吟诗抒怀,留下名言佳句。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辛弃疾路过灵山脚下的黄沙岭,在蝉鸣蛙叫和稻花香味中,郁闷一扫而光,心中豁然开朗,他大声吟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成为稼轩词中描绘灵山脚下美丽景色的佳作。年(南宋宁宗庆元二年),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庄园失火被毁,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一连串的打击让他黯然神伤。他决定到灵山静心养气,一住就是半年。在此期间,他游遍灵山各个角落,写道:“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形成了名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在辛弃疾的笔下,灵山就像万匹骏马飞腾回旋,气势惊人,又像点校场上正在点阅百万雄兵,更像谢安的子弟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和司马相如的随从温文尔雅、雍容华贵。同在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曾到灵山讲学并题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朱氏后裔有一支八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至今山脚下望仙乡还保留了朱熹理学祠堂和朱熹手书门联。明朝首辅大学士夏言晚年曾寓居广信府(今上饶)并多次访寻灵山,他称赞灵山是“秀水奇山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此外,王安石、陆游、杨万里、陆九渊等历代名宿大儒也都曾登临灵山,赋诗题咏,赋予了灵山深厚的人文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地老百姓眼中,灵山还是一座灵应之山。古语有云:“降魔伏虎,祛病消灾,涝年防洪,旱岁施雨,有求必应,是为灵山”。灵山被道家典籍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其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个灵应而感人的故事,有济世救人,有祈雨神应,有威灵显应,有惩戒不法等等,这些美丽的故事既体现了灵山的神奇,也寄托了广大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胡昭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医学家、道学家,是司马懿的老师,也是隐居于灵山未出茅庐的又一位“孔明”。他修仙练道,医术高明,救死扶伤,深受百姓敬爱,被称为活神仙。百姓在其住处建祠奉祀,称为石头庙或石头殿。在胡昭之后,左慈、葛玄、胡超、葛洪等各路仙家圣人纷纷聚集到灵山,灵山“屡照感应”,愈加灵验。据传,唐贞观元年,信州大旱,刺史李德胜来灵山赈灾祈雨,上天被感动遂普降甘霖,李刺史也因功德圆满而羽化登仙,百姓感其恩也将李德胜供奉在石人殿。自唐以来,每年灵山各宫观朝山进香大会鼎盛,以石人殿最为隆重。直至今日盛况依旧,特别是上山索道开通后,进香者每年达40余万人次。在今天的游客眼中,灵山则是躲避喧嚣,寻求恬静与安宁的心灵净土。周末宅在家中,看钢筋水泥和楼下的车水马龙,倒不如到灵山拥抱大自然,给心灵放个假。在山下,你可以欣赏到独具魅力的田园风光,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一个个村庄点缀其中,人们在田间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悠闲与宁静。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层层白云环抱山腰,远处高山灵石梯田,依山就势,层层叠叠,或是稻田青绿,或是油菜金黄,宛如一幅幅山水画。在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眼前的一切让人痴迷,登山的疲劳早已忘却,世间的烦恼也一扫而去,心灵得以彻底释放。有人说,旅游的最高境界在于“心游”,登上灵山,就达到了“心游”的境界。原来的灵山是座荒野之山,这里没有旅游公路,没有索道、栈道和游步道,更没有游客中心和管理人员。到山上来的多是进香的香客,他们从山下的清水乡坐“摩的”上山,非常不便。这些年来,灵山的旅游工作者披荆斩棘,敢想敢干,硬是在荒野之山上建了高标准的栈道,开通世界一流的索道,完善各种旅游设施,打造出一个精致的新景区。如今的灵山,正像一个浑身充满力气的小伙子,带着日新月异的面貌和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向着国家5A级景区大步迈进。灵山的发展是江西旅游的一个缩影,世上无难事,只要我们共同奋斗,相信其它尚未开发的景区也会如灵山一样,大踏步前行,为江西旅游创造更为辉煌的业绩。

赣水遐思

近日,思考文章之道,来到赣江边。春夏之交的赣江,水量充沛,波澜壮阔。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南昌,人们对疫情的恐惧渐渐散去,境外疫情爆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形势依然不太乐观。但无论如何,赣水依旧缓缓向北,一艘艘过往的货船接连驶过,让人不禁思绪万千。智者乐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泗水,先圣是如此感叹。泗水一河,在山东并不算一条大河,比起黄河、汶河、大清河都要小很多。即使是两千多年前的鲁国,我相信泗水河也并不是壮阔欢腾的一条河。可就是这样一条不大的河,因为孔子的一句话而扬名天下,成为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朱熹的一首诗让她更加出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化总是能给人以力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泗水河早已不如春秋时期那么清澈,可是她的名声却越来越响彻天际。在泗水河边感慨之余,孔夫子恐怕没有想到因长得丑,自己并不喜欢的弟子澹台灭明,却南下数千里,在赣水之畔传道讲学,将儒家学说在长江以南发扬光大。孔子后悔不已,总结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泗水之失,却是赣水之得。远离中原的江西,由此逐渐发展成为“文明地区”,不再被叫作“南蛮之地”。为纪念澹台灭明,钟陵县易名为进贤县。南昌旧城还有一座进贤门,也是因纪念澹台灭明而得名的。文化因赣水而兴,城镇也因赣水而起。西汉开国大将灌婴,于赣水之畔选战略要地筑城,取“昌大南方”之意,定名南昌,始有南昌城。西汉遂以南昌为郡治,历史性地设置了一个豫章郡,下辖18个县,大部分都在赣江流域。为防御南越王赵佗,南昌筑城之后,灌婴又在赣江上游、大余岭北侧设置了赣州城。城市的发展和赣江交通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江西。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江西带来了跨越时空的智慧财富,使得江西成为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豫章设郡不久,仅仅当了27天皇帝的汉废帝刘贺,带着被废后的郁闷和悲愤,沿鄱湖、赣江南下江西。他在赣水之畔留下一座海昏国,而自己却每天在赣江边感慨上天的不公和人生的大喜大悲,由此留下一个“慨口”。南下江西对刘贺而言虽是个悲剧,但他把中原地区的先进科技和文明成果带入江西,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造福后人。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内的遗址博物馆观看出土的大量金器。(中新网资料图)刘占昆摄物换星移,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泗水流域在内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地。而南北朝之后,江南逐渐崛起,人口暴增,物产日丰。宋明时期,江西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贡献都达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江右商帮通过以赣江为主的交通脉络将瓷器、茶叶、纸张、药材等“江西品牌”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以赣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成为中华文化高地。东晋时期,王羲之南渡,先后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他为解民疾苦,练笔洗墨池,将一池清水染成墨黑。唐代,另一书法家颜真卿也紧随书圣步伐,来到江西先后任吉州司马、抚州刺史,写下《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初唐,从山东南下江西的滕王李元婴,按捺不住自己大兴土木的冲动,在赣水之畔建滕王阁以宴宾客,成为今天南昌最重要的文化符号。王勃沿赣水南下,去交趾看望父亲,在滕王阁参加了阎都督举办的盛筵,一首《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千古流传。图为航拍数支来自南昌民间的舞龙表演队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前进行表演。(中新网资料图)刘力鑫摄唐中期,禅宗六祖惠能为了躲避教内纷争,带着五祖传下的衣钵,连夜从黄梅横渡长江,沿赣江南下,在岭南将禅宗发扬光大。他的徒孙马祖,则沿着赣江北上,广建丛林,解决了佛教禅宗发展的硬件问题。南宋淳熙三年,一代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赣江边的造口时,面对着波澜起伏的赣江,内心激动不已,写下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名句。赣水北流,是否正应对了辛弃疾一生北望、收复中原的满腔热血?他能沙场点兵,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是著名的军事天才,但他又报国无门,只好听曲弄词,一代武将变成了词中之龙。元末明初,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取得了建立明朝的决定性胜利。他的第十七子朱权,自幼聪明好学,被封为宁王。靖难之役时,朱棣逼朱权一同造反,并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可夺取政权后的朱棣不再认账,只是封朱权于赣江边的南昌。朱权深感前途无望,便韬光养晦,整日研究道学、茶道、音乐。他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对中国戏曲贡献重大。他还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茶谱》,将饮茶“崇新改易”,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由此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使茶叶进入了千千万万的百姓之家。朱权受了委屈,他之后的第四代宁王朱宸濠却立志为先祖报仇,欲夺大明江山。明正德十四年,朱宸濠在南昌起兵,沿赣江北上,略九江、破南康军,出江西,攻安庆,欲取南京。此时,南昌女婿王阳明刚刚在赣南平叛了山贼,听闻消息后他马上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在赣水下游的南昌和朱宸濠展开决战,朱宸濠大败被俘。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在其任上,平山贼、办书院、建城池、教化百姓,对赣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赣水流域成为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地,成为他“文治武功”的实践之地,也成为阳明心学的定型成熟之地。江西文化的繁荣,与赣江水道带来的外来精英有着重要关系。众多的达官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西,江西以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国交流,江西文化迎来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另一方面,赣江水道的开通,进一步触发了赣江流域的地气、人气和文气,一大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江西才子,沿着赣江、鄱湖走出江西,他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知识的光辉,为华夏文明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是江西文化的两个典型代表。庐陵人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辙及同是江西人的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堪称千古伯乐。临川人王安石,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中年时,他立志于富国强兵,两度任相,发扬“三不足”斗争精神,大力推行新政,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在北宋王朝掀起了一场影响巨大的变法运动,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江西盛产茶叶。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修水的黄庭坚,经常把老家精制的“双井绿”茶献与京师的老师们,一时让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等文豪大家高兴不已。他的诗风生新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刷新了宋诗面貌,开创了江西诗派。他的书法兼擅行草,楷书自成一家,传世书法《砥柱铭》以4.亿元的成交价,创造了书法拍卖价格之最。南宋淳熙六年,婺源人朱熹知南康军时,在赣水鄱湖之滨寻访白鹿洞及陶渊明、周敦颐等前贤遗迹,重建白鹿洞书院,还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天下书院之准绳。他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与阐发,确立了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被世人尊称为“朱子”。抚州金溪县的陆九渊,得孟子之学,在程朱理学之外,创立了儒教“心学”,成为“陆王心学”的开山鼻祖。朱熹、陆九渊在鹅湖书院相会,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历时三天,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大学以辩论推动学术发展的“千年第一辩”。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中新网资料图) 刘占昆摄赣水出文章,同样有节义。节义,其精神实质是刚正不阿,忠诚正义,舍身报国。都昌人江万里,在赣江中白鹭洲创办庐陵白鹭洲书院,延续千年。在国破家亡之际,他毅然率全家17口人投止水池殉国,满门忠义。南宋末年,政权摇摇欲坠,文臣武将纷纷弃官逃命,庐陵人文天祥却挺身而出。他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了江西文人的正气与忠义。江西人在官场中似乎总是不乏耿直之士。解缙是一位智慧天才。他主持纂修的《永乐大典》,为传承中华文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却因为为人耿直,针砭弊政,弹劾奸佞小人,导致遭人构陷、冻死雪地。汤显祖是一位文艺大家。他不惧权势,抨击当朝政治腐败、上下怠荒渎职,锋芒直指皇帝本人,结果被流放外地。终其一生,实职只做到七品芝麻官。然而,他创作的《牡丹亭》却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从地图上看赣江,一路笔直北上,近乎直线,像极了江西人的耿直和气节。时至近代,不畏强权的赣江儿女们再次挺立潮头,他们行动起来融成革命的坚强力量。在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用26万烈士的鲜血,为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对赣江情有独钟,亲往赣江源头做过长时间调查,在这里留下了“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著名诗篇。不知不觉中,一个下午已将过去。落日照耀在江面上,照出了金黄的颜色,照出了南昌城的繁华。在这背后,又有着多少英雄人物、普通群众的牺牲、贡献?多少兴衰史、多少悲喜事,俱往矣,都付诸于这一江清水中。世间变幻,岁月流逝,赣水依旧。或许,今天我们可以再次审视赣江、研究赣江,从中找出江西的兴衰史,寻找江西奋发图强的密码。

奉新越王山—打造高品质的“南昌后花园”

歌曲《我爱的奉新》

江西奉新地处赣西北,距省会市区39公里,属南昌大都市圈。公元前年(汉景帝三年)建县,曾名海昏、新吴,公元年(南唐保大元年)改名奉新,意为“弃旧迎新”。奉新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佛教禅宗“天下清规”发祥地,《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故里,唐宣宗李忱、八大山人朱耷的隐居地。奉新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在全国或全省获多项第一,是全国绿化模范县、花卉苗木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获中国优质米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毛竹之乡等称号,北宋诗人黄庭坚赞其为“仙源灵境”。航拍奉新城被一层白茫茫的面纱所笼照,建筑物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中新网资料图)鲍赣生摄近年来,奉新立足自身人文、生态、区位等优势,先后成功打造出一个4A级景区(百丈山景区)、2个3A级景区(八仙飞瀑潭、天工开物园)、5个3A级乡村旅游点及华林书院、九仙温泉、张勋庄园、济美石坊、干洲奇石街、香坪湖度假区、仰天峡漂流、万亩生态猕猴桃产业园等观光休闲旅游胜地,吸引了周边许多游客前往休闲观光。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同比增长8.75%,旅游消费总额达44.81亿元,同比增长9.29%。为进一步唱响“得天独厚、革故奉新”的旅游口号,奉新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以5A级景区标准完善百丈山、百丈寺、皇娘墓等核心景点建设,争取实现5A景区的突破;继续挖掘“天下清规”“天工开物”等人文历史资源,讲好两大“天字号”故事。同时,集中力量加快越王山的旅游开发步伐,努力将其打造成高品质的“南昌后花园”,成为奉新旅游新的增长极。越王山,原名药王山(因山中盛产药材),位于奉新的会埠镇,海拔高度米,山顶上有块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平地和一个名为烂草湖的小高山湖泽,山顶平整、水源丰富,极为罕见。传说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胜西进伐楚,在药王山顶筑城扎寨、操练兵马,后人因此改名越王山。越王山植被茂密、毛竹覆盖率达80%,空气中负氧离子较高,夏季气候凉爽,与南昌温差10度左右,非常适合打造成避暑休闲康养胜地。古时,周边许多文人墨客常登临游玩,留下不少诗词。其中,清朝诗人徐运启的《七律·越王山》曰:“越王山上月轮收,翠黛青螺近欲浮。霸业尽随莲院水,云旗犹带土城秋。点军台上松杉老,走马仑前鹿豕游。我欲登临问兴废,晴岚如许远峰头”。如今,山上还留有越王城、齐云峰、宝莲院、点将台、雷公塘和跨虎登仙石等遗迹。目前,越王山还是一片原始次森林,保护完好、无人居住,但旅游设施缺乏、游玩不便,上山道路颠簸不平,许多游客只能望山兴叹。可以说,加快开发越王山是应势而行。推进越王山的旅游开发,需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尽快科学编制越王山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具体开发线路图。同时,充分借鉴庐山、中源等地的旅游发展成功经验,探索最佳模式与详细方案。二是启动景区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越王山旅游公路,打通高速公路出口至越王山上的交通瓶颈,着手游步道、栈道、索道以及游客服务中心、食宿中心、信息中心、购物中心、娱乐中心、观景平台、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上山提供更多便利。三是讲好名山故事。逐步恢复越王城、宝莲院等古建筑风貌,深入梳理越王山历史、道教、佛教等文化内涵,丰富越王山的历史与故事。同时,注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旅游口碑。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在南昌等周边城市以及自身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虹江西十景美轮美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