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和民用街车制动效能有本质区别!
F1赛车有很强的制动性能,可以在1.9秒钟内从公里/小时减速到0,刹车距离为55米;使一辆赛车从公里/小时减到公里/小时所需要的能量,相当于让一头大象往上跳10米的能量;
民用街车的制动性能,需要花费3秒左右钟才可从公里/小时减速到0,刹车距离为35-40米;
除了轮胎抓地力和空气动力学(F1赛车的下压力外),还有什么影响了两种车型制动效能上的巨大差别?
我们从两者结构上进行分析:
1:先从主流民用汽车制动布局开始:刹车踏板-真空助力器-主缸-滑移控制系统(ESC)-轮缸(卡钳)
在驾驶员踩下最左边的刹车踏板在后,踏板力会推动真空助力器(蓝色)内的“入力杆”(多说下下,利用发动机进气端的文氏效应或电子真空泵,使真空助力器前后两腔产生一定的真空,踩下制动踏板后,踏板端的后腔打开一个小洞连通大气,那么大气就能放大驾驶员输入的踏板力,帮助建立制动压力)。
经过真空助力器提供的助力后的“推杆”,会去推动制动主缸(图示为单一管路,不考虑另一路)。主缸内的结构类似打针的针筒,将制动液壶(红色)内的制动液,挤压进入了橙色的制动管路中。
在带着压力的制动液在制动管路里高歌猛进,最终进入了粉色的轮缸(卡钳),在压力的作用下,制动片摩擦制动盘,车辆减速停下了。刹车踏板-真空助力器-主缸(油壶的制动液)-滑移控制系统(ESC)-轮缸到这里,整个刹车过程就结束了。
Part1:
真空助力器
马德堡半球的试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年时,当时的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今德国雷根斯堡)进行的一项科学实验,目的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他和助手的协作下,做出了两个直径约37厘米的半球,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半球内抽成真空,4个马夫,8匹大马以相反方向拉动半球,在一番努力下半球纹丝未动。通过这次“大型实验”,人们都终于相信大气有压力并且很惊人。
大部分车型在正常情况下,真空助力器保持了mBar-mBar的真空度。由发动机的进气管周边的文氏管产生真空,或电子真空泵(EVP)产生真空。
平衡状态的真空助力器如图所示,主要为由刚刚提到的前腔与后腔组成,中间的膜瓣(黑色)隔绝了前后腔。
图为实施制动时的助力器状态,可以看见由于入立杆的推进,部分大气进入了后腔(注意是部分,由驾驶员踏板力即深度决定)。
释放制动时,因为真空阀及空气阀的关闭,两侧趋于平衡。
整体的助理比曲线如图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踩下制动与松开制动的助力比是不一样的。
Part2
主缸
目前大部分乘用车主缸由于法规的要求,均采用了双主缸的设计,即为了保证一缸失效后,另一缸仍能为另一制动管路提供制动压力,保证基本减速度。
具体工作原理可简单理解为两个针筒,由于推杆的压力作用,挤压内部制动液进入制动管路,而缸体的截面积越大,建压能力也越强,反之亦然。
中心阀式制动液流动路径
Part3:卡钳
卡钳
主流家用车目前使用浮动式单活塞卡钳
由钳体固定在转向节上,通过支架固定摩擦片。在制动压力的作用下推动活塞,推动内侧活塞至摩擦片进行碰盘。另一侧在反作用力的作用及导杆的定位下,由支架拉动另一侧摩擦片碰盘。
制动卡钳固定在转向节上
多活塞定钳则简单更多,双侧活塞受制动液压力影响,推动活塞碰盘制动。
卡钳的活塞缸径大小及数量决定了:进入多少的制动液流量对应产生制动压力(注意这里是压力),而摩擦片与制动盘的摩擦系数,及有效摩擦半径决定了车辆的最终减速度(包括车重)。
2:F1赛车制动形式我们以SF90赛车Brembo品牌的制动方案举例:
前轴(黄色区域):刹车踏板(绿色)-主缸-轮缸(卡钳)
后轴(蓝色区域):刹车踏板(绿色)-主缸-踏板脚感模拟器-蓄能腔-ERS-K能量回收系统
相较于民用车而言,总体结构简化了助力器和ESC系统(也就是说F1赛车需要比民用车用更大的力气去踩下制动踏板,且没有ABS,极其容易抱死)。
亮点在于后轴的区别,踏板脚感模拟器-蓄能腔-ERS-K能量回收系统,类似于现今新能源车能量回收方案,将踏板建立的制动压力回收,而真正的轮上制动力由电机反拖实现。
图为ContiMKC1one-box制动系统,量产于阿尔法罗密欧
Part1:
刹车踏板
与民用车更大的杠杆助力(基本车型设计为1:10至1:15,即脚上10N制动力,转换为推动真空助力器为N)相比,F1赛车能的助力微乎其微,车手需要在脚上施加1N约kg的踏板力,才可以将车辆产生6G的减速度。
同比民用车法规最低要求:N约50kg的踏板力,最低产生0.6G减速度。可见F1车手左脚的凶猛程度。
Part2:
主缸
与民用车不同的是,使用了两个油壶和两个主缸区分了前后轴,而民用车使用一个油壶,两个叠加主缸来涵盖了X型回路(实际民用车油壶在内部设计挡板,防止一路制动管路泄露后,造成所有制动液的泄露)。
其区别就是F1赛车前轴使用传统液压制动,后轮使用了能量回收制动;而民用车考虑到整车结构布局和单轴失效的安全性,制动系统布局已很少见到传统”II”型布局,现今主流民用轿车均采用了”X”轴布局,在单轴失效时提供更高的制动稳定性。
而内部结构与民用车型一致,类似打针的针筒,将制动液壶内的制动液,挤压进入了制动管路中。
Part3
轮缸(卡钳)
结构上的最大不同在于:主流民用车使用了浮动式卡钳,F1赛车/高性能车采用了多活塞定钳。
对置活塞定卡钳与浮动活塞卡钳相比,优势:
▲▲▲
1.与铸造铁材质浮动钳相比,多活塞定卡钳采用铝合金或钛合金材料锻造,质量更小,减小簧下质量。
2.与依靠反作用力作用另一侧制动片的浮动钳相比,多活塞定卡钳两边均施加制动力,制动相应速度更快。
3.浮动卡钳钳体支架作用于上方,而多活塞定卡钳支架在两侧,整体强度更高。
4.多活塞定卡钳设定多活塞(F1为单侧3个一共6个)设定,作用于摩擦片背板受力更均匀,制动效率更高。
5.多活塞定卡钳设定多活塞(F1为单侧3个一共6个)设定,可将制动片面积做大,增大摩擦片与制动盘制动面积。
而对置活塞定卡钳也不是万金油,劣势:
▲▲▲
1.成本,对于民用车而言制造成本大大增加。
2.散热效率不及浮动式卡钳,增大摩擦片与制动盘制动面积同时带来了更小的撞风面积。
所以F1赛车(其实高性能房车或其他赛车也可见)设计了专用的制动系统通风导管,增加了制动系统在高负荷下的散热效率。
同时传统车的NAO摩擦片及铸铁制动盘,在高负荷工况下无法满足制动要求,F1赛车制动系统升级为碳碳制品,在上千摄氏度的情况下仍可保证足够的摩擦力。
碳陶瓷材料摩擦片
陶瓷碳纤维制动盘
Part4
后轮能量回收系统
之前提到过,F1赛车的后轴能量回收制动系统,与新能源能量回收系统类似。
蓝色:制动踏板踏板力模拟区
顾名思义,踩下的制动踏板,管路内的制动液会推动一个活塞产生阻力,用于模拟正常制动的脚感。
红色:制动液吸收区
蓄能腔(类似水库)吸收了车手建立的制动压力,将原本高压的制动液“暂存”进了这个蓄能腔,减少甚至隔绝了进入后轮制动器的制动液。
绿色:电机能量回收控制区
此为能量回收的ECU,通过传感器得到车手在踏板建立的制动压力和,计算车手的目标减速度,协调电机进行响应的后轮电机反拖能量回收。
紫色:能量回收失效备份区
在赛车能量回收系统失效后,通过标注的电磁阀,关闭进入踏板力模拟器和制动液蓄能腔的管路,使制动液直接进入后轮卡钳,保障了制动减速度和车手安全。
写在最后:赛车与民用车的最大区别在于,赛车更极致也更简单,不需要考虑民用车的成本,耐久。而为了速度,工程师已经不仅从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本身出发,在能量回收/轮胎/空气动力学等多个部分锱铢必较。而尖端的赛车技术最终也会慢慢下探至民用车级别,虽然F1赛车的能量回收方案,已经很难判断是来源于民用车还是下探于民用车。不管是赛车,还是民用车,这是一个内燃机最后疯狂的时代,也是新能源开天辟地的时代,希望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汽车的经典能够传承,新技术的提升能够升华。
-END-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转载众多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章中备注了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往期热文终于明白了,这么多机械结构动态原理
这几张动图让你快速读懂机械原理!
机械美学,渲染的机械原理动图!
教你做最简单的机械原理玩具,能看懂的都是天才!
非标常用机械设备常见原理动图
墨家都发明了哪些机关器械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