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一共采访了八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第一期“女性打工人”专题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出租车等传统行业等70,80后女性,而在一些具有“男性特质”等新领域,女性的力量也同样正在发展。这些女性大多都是85后或90后。
她们有的是足球解说员,有的是脱口秀演员,有的是赛车手,有的是调酒师,有的是柔术教练……她们勇敢,在具有“男性话语权”或者“强调力量感”的领域,她们凭借热爱勇敢地往里闯;她们坚韧,尽管在职场上遭遇过质疑,但她们的身上都有着一股不怕输的拼劲;她们细腻而专业,用专业上的过硬本领,展现了女性的另一种可能性,并获得来自行业内的掌声和认可。
从她们这些笑中带泪的故事里,我们应该看到,如今的女性正在活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出彩,越来越敢于自我主张,越来越勇敢地与世界互动。不管是20岁,还是50岁,她们都像是一束明媚的光,照亮着自己,也照亮着身边的人。
00:3990后女赛车手大乔:
“走入赛场,我只想赢”
身穿防火赛车服,头戴安全头盔,随着比赛灯绿灯亮起,驾驶着赛车的大乔风驰电掣地从赛道起跑线上冲了出去。几个入弯,卡位,提速之后,车辆最终稳稳地停在了终点线的位置。
90后女孩大乔,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卡丁车女赛车手之一,近些年,她又开始尝试房车比赛。“尽管现在由于明星效应,赛车文化开始越来越普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玩娱乐型卡丁车,但是在专业的竞技赛场上,玩卡丁车的女生来来去去还是只有那么几个人。”
相比普通的汽车,卡丁车的一切都是纯机械的,油门是由拉线控制,刹车也是由拉线控制,包括方向盘也并没有普通汽车的转向助力;再加上卡丁车造型小巧,车身离地面低,座椅底部和车架距离地面仅3-5厘米,因此驾驶时速度感更会被无限放大,如同“地面飞行”。
“很多人会说卡丁车是赛车的摇篮。”大乔告诉记者。通常卡丁车采用的是与f1赛车相同的1:1转向比,车辆在减速过弯时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需要车手调动强大的臂力去控制转向,因此开卡丁车对于车手的体能要求很高。“许多参加f1赛事的选手,他们日常为了锻炼体能也会去开卡丁车。就连车王舒马赫也是卡丁车的忠实爱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卡丁车就一定安全,毕竟凡是有速度的体育运动,就一定是存在危险的。”
卡丁车通常分为娱乐型和竞技性两种。娱乐型通常时速最高可达到80公里/时,而竞技型卡丁车最高可以达到-公里/时,0-公里加速往往只需3-4秒。“并且竞技型卡丁车时没有安全带的,因为会束缚车手的操作,如果时速达到公里/时就很容易翻车,因此方向盘就是车手的生命,对于车手的身体素质和控制力的要求也就更高。”大乔说:“尤其是在赛场上,赛场规定不能多次变线,因此比赛的时候如果想过弯或者超车,往往我们思考就只有零点零几秒,如果判断失误就容易翻车。”
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卡丁车赛事中,为考验车手体能,还分有4小时,6小时,24小时耐力赛。“虽然是属于团队赛,比如24小时耐力赛通常会要求4-6个人一起轮流开,但是由于我体重轻,体能好,相比其他男性队友,占一定优势,所以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重担。对于许多车手来说,可能开半个小时就是体力上限,不过我最长的时候是连续开卡丁车2小时。开完后觉得整个人的全身都僵硬了。”
从年到现在,大乔已有7年的“卡丁车”车龄,她已数不清参加了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比赛,期间她也曾遭遇过事故:“有一次是去代表中国队去意大利参加比赛的时候,由于国外的卡丁车座椅设计比较宽大,我的身材又很娇小,所以一旦加速整个人会突然被甩开,最后就碰伤了胯骨,淤血不能比赛了。还有一次是在上海试车,机械师让我兜两圈试开,结果时速达到多的时候才发现那辆车没有刹车,直接就撞出了赛道,最后胳膊摔伤,但是幸好自我保护措施做得充分,没有脱臼。”
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心有余悸的时刻,但大乔依然喜欢赛车,甚至从卡丁车赛事进阶到了房车。而之所以喜欢赛车,大乔说,主要与爸爸有一定关系。“他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玩跑车,我家现在还有他年轻时买的一台日产mr2红色跑车。”
“我太喜欢听引擎的声音,还有汽油燃烧的味道,只有走进赛场,我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赢。”大乔说:“当你开着快车冲线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
目前,大乔已拿到过不少国内省级和国家级赛事的年度冠军。其中成绩最好的赛事是跟随团队代表中国去意大利参加国际比赛,“40多个车队来自30多个国家,中国一共去了三个团队,我们是三个团队里最领先的一个,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国歌,升到国旗。”
再过几年,大乔即将“三十而立”,而这个年龄段对于女赛车手而言正是陷入瓶颈的时候:“会有老板担心你即将步入生育阶段,体能下降无法比赛,所以不敢签约女赛车手。”大乔说,她不害怕年龄的到来,只害怕自己会一事无成。“我希望未来人们说起国内玩赛车的女生,可以第一时间想到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