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科学
在结束21世纪10年代,进入20年代之际,《环球科学》也第六次发布了“最美科学阅读”榜单。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们精美的装帧、精彩的故事,还在于它们所传递精神之美和思维之美:《世纪的哭泣》这本书的作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不幸感染HIV,但为了避免创作过程受到主观影响,他一直没让医生告知检测结果,直到提交书稿那一天,他才被告知检测结果为HIV阳性;《全球科技通史》的作者则会告诉你,“能量”和“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核心,而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你会对人类万年来的发展产生新的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最美”科学图书。
“最美科学阅读”年度榜单
《世纪的哭泣》作者兰迪·希尔茨译者傅洁莹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兰迪·希尔茨属于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记者之一,可能也是第一位全职报道艾滋病的记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希尔茨完成了大量调查和采访,回答了一个无数人都异常关心的问题: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描述了人类在瘟疫面前的脆弱与无奈,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危机来临时迸发的勇气、进取和无私。希尔茨本人的经历,也给这部作品添加了传奇色彩: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他也感染了HIV,在书稿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检测结果为HIV阳性。服用抗艾滋病药物几年后,希尔茨在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追捕祝融星》作者托马斯·利文森译者高爽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这颗曾经被热捧的行星是物理学发展史中最好的注脚,它的“出现”和“消失”都同样精彩。自从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理论以来,无数人将之奉为圭臬,即使发现水星的轨道偏离理论预言,也只是相信在更靠近太阳的地方,存在一颗干扰水星轨道的行星——祝融星。于是,无数的天文爱好者冒着眼眸被灼伤的风险,持续追寻这颗行星的踪迹。直到年,爱因斯坦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广义相对论,才为这场持续数百年的追寻划上句号。原来,祝融星根本不存在。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理论和实践的冲突被摆在读者的眼前,科学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纤毫毕现。
《驯化》作者艾丽丝·罗伯茨译者李文涛出版读者出版社/新经典
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享用现代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美味与营养,与家里的宠物狗嬉戏玩闹。但是,这一切是如何出现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获取食物与劳动力,我们的祖先不断驯化新的动植物;与此同时,这些物种也在“驯化”并改变人类。本书中的10个经典案例,带领我们追根溯源,寻找物种驯化在全球留下的印迹,重建这些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过程。从数万年的驯化史中,我们将重新审视: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人类如何与被驯化物种共同塑造今天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冰河时代,开始这段精彩纷呈的旅程。
《宇宙地图》作者海伦·库尔图瓦译者温馨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低音
我们身处何处?对于这个有过无数答案的问题,天体物理学家海伦·库尔图瓦从前所未有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诠释。年,一张三维宇宙地图展示了银河系的家园——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这项充满神秘感与距离感的研究,在项目领导者之一库尔图瓦的笔下变得浅显易懂。他让我们亲临现场,参与这场跨越20年的宇宙地址搜寻之旅。虽然这个意为“无尽天堂”的巨大结构,限制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但也将我们的想象力送往更遥远的宇宙深处。当我们从蔚蓝而微小的地球上,把目光投向这个直径5亿光年的超星系团时,另一场关于广阔宇宙的探险,也就开始了。
《最后的数学问题》作者马里奥·利维奥译者黄征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
什么是数学?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思维的产物,为何能完美契合真实世界中的规律?这样的困惑由来已久。有观点认为,数学源于人类的大脑,是人类创造的思维游戏。但又有人说,数学是某种独立于人类认知的真实存在。即使今天,数学家、哲学家以及认知学家对此还存有分歧。在本书中,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到伽利略利对宇宙的开拓性探索,再到罗素的悖论,作者展示了数学在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甚至人文科学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在带你观察各位科学家如何思考数学的本质后,这本书将启发你得到自己的答案。
《太空移民》作者:查尔斯·沃尔弗斯阿曼达·亨德里克斯译者:李虎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太空移民似乎是遥远的科学幻想,但它却是科学界不断追寻的目标。从航天器到火箭,从太空健康到食物供给,这本书涵盖了关于太空移民的一切。它讲述了历史:作者带领我们亲历那些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体验关键时刻的屏息凝神,直面引人深思的失败与牺牲;也讲述了现状:我们将走进各国航天中心与实验室,看到那些或整装待发,或陷入困境的航天项目的进展;更讲述了未来:在泰坦星建立起太空文明的宏伟蓝图。这本书通过巧妙的架构,在每一个章节为我们展现了科学与科幻的交织、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量子空间》作者吉姆·巴戈特译者齐师傍出版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
20世纪,物理学家提出了两个极为成功却互不相容的物理学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今,21世纪的科学家希望能用“量子引力理论”将两者和谐统一,以解释宇宙在微观尺度上的行为。如果说在通往这一理论的各种途径中,“弦论”是一条车水马龙的道路,那么“圈量子引力理论”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曲折小径。李·斯莫林和卡洛·罗韦利是这条艰难路途上的探索者,也是这个理论的领导者。本书围绕他们的经历,讲述了这场伟大冒险中的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也讲述了圈量子引力的过去与未来,带我们探索了解释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全球科技通史》作者吴军出版中信出版集团/先见
人类从野蛮的原始社会走来,一步步走向农耕社会,跑向工业和电气社会,再飞奔进入互联网社会。世界的面貌也在这一次次科技迭代中,愈发闪耀夺目,如今无数的人都在畅想科技能可能带给我们的未来。纵观全局,人类的科技进程就像是一环扣一环地密切相关。科技的大爆发与方法论的建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科学理论的传播密切相关。而流淌在人类种族血液中的智慧、创新、合作和竞争,更是一直在为此推波助澜。作者说,现在的我们是幸运的,能了解宇宙时间、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起点。而从这些起点再次出发,这本将以最本质的视角带你领略人类科技长河的波澜壮阔。
《超凡》作者罗恩·胡珀译者高天羽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人类的潜能有多大,就有多少值得赞叹的生命奇迹。高智商天才十多岁就能获得顶尖大学的专业学位;超强记忆者能将圆周率Π背诵到小数点后7万位;超多语言者能学习高达六七十门语言,能深入理解至少有50门语言;F1赛车手能在高速行驶的赛车,精神高度专注长达两小时;航海爱好者用两周的时间就能完成单人全球航行;更有患者在头部遭受严重破坏,身体80%的面积被烧伤后,存活了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人惊人的天赋和能力,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吗?这本书以思考、行动和生存的多个角度,讲述了这些凸显人类极限和潜能的故事。
《人类起源的故事》作者大卫·赖克译者叶凯雄胡正飞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此前,古人类学家只有通过对比古人类残缺的化石遗迹拼凑零散的故事。但是,当科学家开始从古DNA的角度研究人类起源时,这种技术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看法。大卫·赖克恰好是这个过程的关键见证者,作为身处古DNA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他层次分明地向我们展示了这项技术的价值。正是这项技术,清晰地阐明了健壮的尼安德特人是如何与非洲以外的人类祖先发生混血;预言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当然,也还原出东亚人的祖先如何突破重重障碍向东迁徙,与沿途的古人类分支融合,逐渐形成今天仍然居住在亚洲的我们。
特别推荐
在年出版的书籍中,除了入选TOP10的年度好书以外,还有5本是我们觉得选题或内容非常优异,难以割舍的书籍。他们涵盖的主题除了对生命的追寻,对宇宙的幻想,还有对我们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的探寻……在此一并为大家推荐。
《珍稀动物全书》作者乔尔·萨托译者王维胡晗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类对动物有天然的亲切感,但有时候会由于私欲而剥夺了其他动物的领地和生存的权利。从濒危到极危再到灭绝,许多种类的动物因人类而消失。在这本书中,你可以与那些已经或者即将灭绝的珍稀动物来一场眼神与心灵互动。一只水蛙、一只蛛猴或者一只袋鼯,它们不会说话,你却能从它们的眼中读出同为地球生灵的那份亲切。小行星的来临让恐龙从地球上灭绝,而现在冲击地球的这颗“小行星”或许就是人类自己。正如书中描述的一样,“远去的幽灵”、“消逝”、“衰落”这些词语正笼罩在近万种动物头上,而我们的愿望就是这本书的名录越少越好。
《呼吸》作者特德·姜译者耿辉Ent李克勤姚向辉出版译林出版社
《呼吸》是一处科学与哲学汇聚的地方,多篇精彩的故事独立成章。虽然所有故事的基础都来自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缜密的科学逻辑,但最终却总能走向我们不能回避的哲学问题,自由与宿命的对立、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甚至记忆和真相的关系。其中有一章节与书同名,它以人造体的口吻阐述着主人公探索生命起源与意义的故事,机械人由大脑创造,却认为大脑过于精妙必定是神创造的。这种从科学到哲学奥义的转变会让你将自己从时刻发出呼吸声的人体,投射到万物静籁的宇宙之中。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究竟会走向何处?你在《呼吸》中或许能找到全新的答案。
《美的进化》作者理查德·O·普鲁姆译者任烨出版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
从自然选择理论来看,雄孔雀过分华丽的尾羽似乎毫无生存优势,然而雌孔雀对开屏的偏好却使得这种性状得以延续。达尔文就此提出过一种“性选择”理论,他认为配偶的审美选择是脱离自然选择的另一种演化途径。然而,这种“危险的想法”提出后不久,就埋没在一片反对声中。约年后,本书作者形象而细致地描述了鸟类花样百出的求偶行为,试图重新建立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并以此解释人类求偶选择和性行为偏好的演化历程。作者从华美极乐鸟的炫耀表演、红顶娇鹟的太空舞步,以及园丁鸟的求偶亭等等活动出发,带领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探索生命演化的历程。
《人类的表亲》主编让-雅克·彼得译者殷丽洁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演化的后期,人类与同属于灵长类的“表亲”分道扬镳。20世纪70年代,当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将黑猩猩丰富的生活带到现代社会时,才认识到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像人类一样使用工具和表达情感,更多动物学家在此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为我们所熟知。这本图书讲述了马达加斯加群岛和各洲大陆上近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90多幅精美的手绘图展示了它们多样化的外貌和矫健的身姿,更有多位科学家亲笔讲述他们与这些非人灵长类接触的故事。当然,这本书还希望能唤醒人类的保护意识,拯救那些栖息地遭受破坏,甚至被非法买卖的人类的“表亲”。
《这里是中国》作者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星球研究所出版中信出版集团/漫游者
当我们无意用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来体现中国的广阔,也不想用米的高峰来代表中国的高度时,才有机会抛开数字上的优越感,真实地去感受这里每一片土地的气质和温度。或许,很少有人知道素有世界的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或许更少人意识到,青藏高原就像一座超级水塔,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供应淡水资源。没有关系,顺着这本精彩的图册,你的视线将不断从中国最高的第一级阶梯飞向临海的第三级阶梯。而整个飞跃的过程,就是你重新认识中国的山水、物产、文化,乃至中国历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