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写出画面感三步走和三个技巧,请收好 [复制链接]

1#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读到文笔好的文章,是啥体验?

行云流水,字字珠玑,让人读了觉得唇齿留香。还有呢?

一定少不了画面感。

有画面感的文字,真香!

试举一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视觉的盛宴,简直就像张艺谋影片的艺术镜头,红日、春花、碧水、青山……鲜艳明丽,令人沉醉。

又比如: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节选自莫言《红高粱》

作者莫言带给我们这样一幅画面:

大雾弥漫,周围世界朦朦胧胧,只听见队伍行进的脚步声。

“我的父亲”就像在茫茫大海上一样,扯着余司令的衣角,迷迷糊糊地前行。

经历过大雾天气的人,通过这段文字很快就能在脑海里显出这幅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队伍、大雾、脚步声,如在眼前,如在耳畔。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那是不是所有场合,我们的写作或者口头表达,都需要画面感呢?

从理解事物的角度说,大脑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讨厌、抗拒抽象枯燥的内容,所以理论上说所有场合都需要画面感。

如果仅仅从写作的角度看,哪些情况最需要画面感呢?写出具有画面感的文字,需要几个步骤?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什么时候需要“画面感”?

第一,叙述描写事件和场景

通常而言,写小说散文离不开叙述事件,或者描述场景。

请看:

敦凤自己穿上大衣,把米先生的一条围巾也给他送了出来,道:“围上吧,冷了。”一面说,一面抱歉地向她舅母她表嫂带笑看了一看,仿佛是说:“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我自己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

——节选自张爱玲《留情》

敦凤与米先生没有感情,却为了生存,逢场作戏一般在亲戚面前扮演夫妻的关爱。

这里,如果不描述这一场景,读者也就不好体会这对夫妻名存实亡的关系和凑合过日子的心态了。

第二,描写人物、景物、物品

小说、散文、剧本、童话、网文故事,都少不了描写人、景、物。

试举一例: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描写,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突出凤辣子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和泼辣性格,接着又对她的穿着打扮和外貌从上到下做了细致描写:

珠光宝气,貌若天仙,八面玲珑。

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豪门富太太的形象活脱脱站在眼前了。

第三,抒发情感,发表观点

什么?抒情和议论也需要画面感吗?

的确,没有画面的描述,也能抒情、议论。

但有了画面,抒情和议论就能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君若不信,请看歌曲《万疆》: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

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

……

这首歌为什么能很快红遍大江南北?

除了李玉刚独特的演唱风格,这首歌的歌词画面感极强。

你看,“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一下字就把日出东方、霞光满天的壮美画面展现出来。

激情、自豪、歌颂祖国、文化自信与传承……所有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都在这歌词开头的画面里了。

一句话总结,多数写作场景都需要画面,需要多少以及需要的程度如何,就看你的搭配。

将“画面”与其他内容和谐搭配,完美组合,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好比绿叶衬红花,这也许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分寸问题。

对分寸的把握,如牛饮水,冷暖自知。

当然,一旦写成文字,画面感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是非成败就留给众人说了。

二、画面感能带给文章哪些好处?

1.降低阅读成本,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众所周知,作者写文章,或多或少是要提供新的信息给读者的,否则读者就没有必要读一篇文章了。

问题是,如果作者要提供的信息是一个新知识或者新概念,怎么办?

新知识、新概念或许是抽象的,如果能用形象的画面来描述,作者就容易理解。

五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刘润老师在提到亚马逊的“预测销售”时,这样描述:

据说未来的快递,是这个样子。快递员就站在你家门口,说:你怎么还不下单呢?你一下单,他就“咚咚咚”敲门说:你看我猜的对不对,这是不是你要买的东西?

你看,快递小哥站在门外,似乎未卜先知,早已经把你心里想买的东西提前送到了家门口,这样的画面,是不是特别形象?

谁都能理解什么是“预测销售”了,原来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推测消费者要买什么,然后做到“一下单货就到”。

这真是“一画解千愁”。不用解释,不必大费口舌,写出画面感就够了。

2.提升文章的美感,更容易传播

《弱传播》这本书告诉我们,不是强势的东西,而是弱势的东西更容易传播。

所以民间故事比起精英言论,更有广泛的市场,也更容易流芳百世。

为什么民间故事更容易口口相传呢?

画面感强。

田螺姑娘、嫦娥奔月、阿凡提的故事等等让人回味无穷。

讲故事的人,总能借助绘声绘色的描述,在我们一代代百姓的心间留下故事的深刻印象。

当我们读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红与黑》、《变形记》、《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作品,

也许书中那些至理名言你不一定能够长久记住,但那些熠熠生辉的故事情节、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那些感人至深的场景,却总能记忆犹新。

我们会常常沉醉其间,不能自拔。

这就是美感,这就是传播力。

三、如何写出画面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与其羡慕他人好文笔,写文章有画面感,不如自己掌握写出画面感的步骤和方法。

当你看到某一段文字,然后惊呼:“哇!好有画面感。”此时,你看的是这个结果。

其实,对于那位作者来说,最终能呈现电影镜头一般的画面,他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步骤:

1.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画面

2.描述画面

3.检视画面感

先说第一步,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画面。

你想,作者自己脑海里缺乏画面,又怎么可能通过笔端的文字写出形象生动的画面呢?

说到这里,你或许就明白了,为啥你小时候写不出你没有经历过的事。

其实,就是脑海里没有那件事的画面和形象,你瞎编乱造拼凑出来的文章,最终无法逃过老师的法眼。

那么,如何在脑海形成画面呢?

这就得靠想象能力了。你也许听过有一种想象叫还原性想象。

什么意思?

假设你观看了北京冬奥会四人雪车的比赛项目,你的脑海会留下这样的记忆碎片:

(1)穿着紧身衣的四名雪车运动员

(2)四名雪车运动员合力推着雪车,达到一定速度时,侧身跃入雪车

(3)弯弯曲曲的雪车赛道上,雪车飞驰而过

(4)现场解说员说:“哎呀!可惜,雪车刮蹭边栏,速度减了,影响排名

……

你会发现,这些记忆碎片,如果没有整理,很可能是散点状的,杂乱无章的,是模糊的。

对,这时你可以称之为印象。

还原想象,就是将这些散点状的、杂乱的,甚至模糊的印象整理、组合成比较完整的、有序的、清晰的画面,越接近真实状态越好。

再说第二步,描述画面。

以上述四人雪车比赛为例,你需要思考:

(1)以怎样的顺序组织画面?

(2)哪个是重点?需要多花笔墨描写。

(3)组成画面的,除了视觉的,还有什么?

再三考虑,你或许会这样描述四人赛车的比赛画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四人雪车比赛。”画外音响起。四名穿着绯红色紧身运动服,戴着雪车安全帽的运动员,扶着雪车,蹲在起点。终于,健壮的两条腿快速飞奔。雪车如同风雪中听闻枪响的野猪,疯狂地向前跑起来。还没看清楚跳车顺序,四人均已侧身跃入雪车。弯弯曲曲的赛道上,一个弯接着一个弯,雪车飞驰而过。“哎呀!可惜,雪车刮蹭边栏,速度减了……"

读者看到这段话,能不能唤醒他们脑海中类似的四人雪车比赛的画面呢?

还需要检验一下。

读一读,如果缺乏画面感,那就动笔改。

另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能请人看一看,“您说,我这段话画面感强不强?”那就再好不过了。

旁人觉得视觉冲击力少了点,你就需要补充视觉方面的描写;如果现场环境或者氛围不够,那就得增加环境的描摹。

当然,究竟如何修改,最终还得听令于你的写作主题。他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并非决定因素。

这三个步骤,对于熟能生巧的作者来说,有时候或许只是一瞬间完成的事。

对于初学者,恐怕要勤加练习,逐步掌握。

同理,如果你需要将一句话写得极具画面感,也可以参照这个步骤。

假设现在你想表达“要想成功就要行动”这个意思,可用一句话描述:

整天窝在家里吃吃喝喝,成功会砸到你吗?就算成功会掉下来,那也是先到马路上的人先被砸中。

你看,这就把成功需要行动的意思,通过画面传达出来了。

最后,如何写出画面感,我还有三点建议:

1.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你说,张三愤怒了,怒不可遏。

这没有画面感。

用上动词和名词试试:

张三踢倒了桌子,砸烂了椅子,摔门而去。

是不是画面感立即上了几个台阶?

2.必要的时候,多描述,少议论

要强化文章的画面感,哪怕必须说观点、发议论,也要尽可能增加故事画面描述,达到“以画感人”“以画服人”的效果。

说三百遍“不要帮助坏人”,不如说一遍“农夫救了冻僵的蛇,蛇醒后咬伤了农夫。”

3.借助某些名言警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先自苦寒来。

不少名言警句,画面感极强,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或者场景说道理的“高手”。

为我所用,不失为明智之举。

愿你提笔写作,不忘对面的那个人,那个你心心念念的读者。

让我们努力写出佳作,写出画面感,以画动人,以画传情;

而后,文采斐然,行而至远。

作者课程推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